介绍:
第16章 对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续)   我们认为所有的体验都发生在空间之中,因此,空间被认为是心所在的媒介。“这里”被认为是空间中的一个特定的点,从这个位置,其余的空间及其内容被认知或看见。一切不在“这里”的事物都被视为在“那里”。但我们是否真正体验过被称为“那里”的地方呢?    对“那里”的体验发生在这里,正如对过去或未来的体验发生在现在。不可能离开“这里”,并访问“那里”。“那里”永远是一个概念,从来不是一个体验。空间是“这里”的点和“那里”的点之间的距离,或两点之间的“那里”。然而,只有这里被体验到。在那被体验到和体验不到的事物之间可能有多少距离呢?这样看来,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从来不是一个体验。   注意,无论被认知的体验是什么,都是在这里。因此。这里,是体验发生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并不在空间之中。这里是这样一个地方,在其中,我永远存在(我是)。注意,无论何时,只要在这里,也就是在现在。这里和现在总是相交的。事实上,它们并不是相交,它们是同一个“点”。它们甚至不是一个点,但我们无法将没有维度的东西概念化,更不用说谈论了,所以,允许我们这样思考吧:把这里和现在视为一个无限小的点,这个点并不位于体验所发生的时间或空间中。   在我们夜晚梦中的风景,并不占用做梦者心中的任何空间,而在梦中似乎发生的一生,仅仅占用了清醒状态下的片刻时间。类似地,似乎存在于清醒状态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永恒、无限的意识透过念头和感知之棱镜的折射。事实上,体验并不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中,相反,为了让体验存在,意识必须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表相——它必须坍缩为有限的心。   “无限”一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方向上无限地延伸。无限意味着“没有限制”,也就是说,没有有限的属性。这意味着没有维度,也就是说,不存在于空间中,正如永恒意味着不存在于时间中。无限并不是一个没有人可以进入的、非凡的、神秘的领域。无限是无地之地,是没有维度的意识,所有的体验都在其中发生;我们“一直”都在体验它。无限透过感知的棱镜折射为空间,正如永恒透过念头的棱镜折射为时间。正是我们自心的局限,使得永恒、无限的觉知呈现为时间和空间。   ***   我们通常都认为并感觉到,在每一个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段中,我们都经历了清醒、做梦和睡眠三种状态。我们认为并感觉到自己经历这些状态的唯一理由是,我们已经忘记、无视或忽略了我们的本质——永恒、无限的觉知。永恒、无限的觉知,从未经历过任何状态;所有的状态都经历着觉知。事实上,我们已经忘记、无视或忽略了我们的本质,因为我们不是某种不同于觉知的、可以认知或忘记觉知的东西。我们就是觉知本身。正是觉知本身似乎通过采用心的形式而给自己戴上了面纱,从而它用自身的活动自我染色,并对自己呈现为客体化体验。   事实上,说“所有的状态都经历着觉知”并不完全正确,尽管在探索的早期阶段,这么做是对心的一种合理让步,心认为:客体和状态都是独立存在的。说“所有的状态都经历着觉知”,暗示着有一个状态来自觉知之外的某个地方,经过觉知,然后离开,就像一列火车经过一个车站。意识之外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体验或状态从那里到来,意识之外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它们在离去后进入。   电影并没有经过屏幕,它就是屏幕。电影的全部只是屏幕。电影是屏幕的一种自我修饰。清醒、做梦和睡眠三种状态,并没有经历过永恒、无限的觉知;它们是永恒、无限觉知的自我染色。事实上,只有清醒和做梦状态是觉知的着色。仅仅从清醒和做梦状态的角度来看,深度睡眠才被视为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第三种状态,也正是从这两种状态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本身才被视为真实。   想像两个青少年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的母亲走进来,问大儿子:“你在看什么?”他回答道:“《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一小时后,她进来问大儿子:“你在看什么?”这一次他说:“《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一小时后,她又进来了。节目结束了,电视已经关掉,母亲问大儿子:“你在看什么?”他说:“什么都没有!”   母亲也问了二儿子一系列同样的问题。她在播放《绝命毒师》期间问:“你在看什么?”他说:“我在看屏幕!”一小时后,她又进来问:“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屏幕!”一小时后,她再次进来,电视已经关掉:“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屏幕!”   大儿子认为,在播放《绝命毒师》和《辛普森一家》期间,他在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当节目结束时,他认为他在看屏幕的第三种状态:什么都没有。他所认为的、在节目结束后看到的“什么都没有”,仅仅与看节目时他所认为的、事物的表面多样性有关。二儿子并没有在播放节目期间,把一些事物叠加在屏幕之上,因此,当电视被关掉之后,他并没有感觉到他什么都没看见。他从头到尾都看见了同一个屏幕。   如果我们认为,清醒和做梦状态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独立客体和自我,那么,我们将会认为,深度睡眠是一个空白的、空无的“什么都没有”。但如果我们在清醒状态中领悟并感觉到:呈现为各种各样客体之物,实际上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无限的觉知之屏幕,那么,我们将不再把“什么都没有”叠加在深度睡眠之上。深度睡眠将被体验为觉知的“无色”状态,而非觉知的缺失。清醒和做梦状态是觉知的自我染色;在深度睡眠中,觉知保持清醒,但不再用心的活动自我染色。随着清醒状态下所体验到的“一些事物”的消解,深度睡眠中的“什么都没有”也按比例消退。   深度睡眠不是我们睡着后的一种新体验。它仅仅是所有体验之永存背景的启示。它是觉知的无色状态。在深度睡眠中所体验到的平静,并不是某种仅仅在夜晚三、四个小时中才对我们开放的东西。它持续不断地开放着。我们任何人都可以现在就睡着,并体验到我们真实本质的平静。即使我们现在正陷入深深的沮丧,处于情绪的动荡中,一旦我们睡着,这些全部都会消失,而我们将持续不断地体验到我们真实本质中的平静与满足。   这平静与满足并不是在我们睡着后来到我们心中的一种新体验。睡着后的平静,只是对永存于一切体验背景中的平静的启示,但它通常被客体化体验的喧嚣所掩盖。冥想,是在保持清醒时睡着的艺术,从而可以访问那永存于一切体验背景中的平静,无关乎体验的内容。不必为了看到屏幕而把电影关掉。
上一期: 43 现在
下一期: 45 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