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袋米
我不会站在任何一方,也不会树任何敌人
1946年,在法属印度**战争期间,我是越南中部顺化慈孝寺的一位沙弥。当时,顺化城被法国军队占领。一天,两名法国士兵来到我们寺院,其中一名留在寺外的吉普车内,而另外一名持枪走了进来,要求我们交出所有粮食。我们仅剩一袋米,供所有僧侣食用,而他想将它带走。那名士兵年纪轻轻,不足二十岁,十分饥饿。他看起来又瘦又苍白,似乎是得了疟疾——我当时也身患此病。
我不得不遵从他的命令,将一袋重重的米搬上吉普。路途遥远,我搬着沉重的米袋蹒跚而行。他们将带走我们剩余的少许米粮,不给我们留下任何食物。后来我才知道,其中一位长老悄悄将一罐米埋在院子里的地底下。
这些年来,我想起过这位法国士兵许多次,他年纪轻轻,却不得不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来到世界另一头的越南,面对杀掉我的同胞或被杀掉的恐惧。我常常会想,这名士兵是否在战争中幸存,是否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旁。但极有可能,他没有幸存下来。法属印度**战争持续了许多年,最终以法国败于奠边府和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结束。深省历史,我发现越南人并非这场战争唯一的受害者,法国士兵也深受其害。如此一想,我心中对那位士兵生出一丝慈悲,只愿他也安好。
我不知那位法国士兵之名,他也不知晓我,但我们相见之时已彼此为敌。他为我们的食物而来,为了食物准备将我杀掉;而我,为了保护自己和其他僧众,只得顺从他意。但就本质而言,我们两人并非敌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可能会成为亲密挚友,甚至如兄弟般相敬相爱。是战争将我们分离,并将暴力带入我们之间。
战争本质即如此:它将我们变为仇敌。由于恐惧,互不相识的人互相残杀。战争制造如此多的苦难——孩子们沦为孤儿,整座城市和村庄被摧毁。所有遭受这些苦难的都是受害者。生活在如此多灾多难的环境下,又经历了法属印度**和越南战争的我,最深的愿望是想要阻止战争,希望它永不发生。
我祈祷,各个国家即便是以和平之名,也不再派遣年轻人彼此斗争。我不能接受“和平之战”,或是“公正之战”的说辞;同样,我也不接受“公正之种族主义”、“公正之役”或“公正之恨”的说辞。在越南战争期间,我和我的朋友们宣布中立:我们不会站在任何一方,也不会树立任何敌人,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无论法国人、美国人还是越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