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意识之梦
(续)
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没有认识到,他们用来认知自身体验的认知因子属于玛丽。它就是玛丽!他们都在用同一个认知因子认知自己的体验。那碗水果潜在地存在于玛丽的心中。他们每个人的有限之心,都是这未显潜力的一小部分,从他们有限的视角来看,心呈现为他们共有世界中的事物。确实,在玛丽的梦中,彼得、克莱尔和约翰不具有他们自己的主观体验——只有简具有,但我是在扩展这个比喻来代表通常的清醒状态,在其中,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我们遇到的其他人拥有他们自己的体验。
事实上,正如出现在简有限之心中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像,从来没有将她的心碎片化或分割其本质同一性,出现在无限意识中的各种各样有限的心,也从来没有将无限意识分割为无数的心或损害其单一性。仅仅从这些心的有限且终极虚幻的角度来看,独立的心才是如此。
***
出现在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的共有世界中那碗水果的单一性,不能证明有一个世界存在于玛丽的心之外,同样地,我们每个人现在所见到的世界也不能证明有一个世界存在于意识之外,由物质构成。相反,这同一个证据也同样能被用于表明我们共有一个世界,表明我们通过有限之心的方方面面所见的世界,在无限意识中具有一个单一的源头。奥卡姆的剃须刀和体验之证据都支持唯意识模型。
当简说:“我看到一碗水果”的时候,她指的是看见或认知的那个“我”,她认为这个“我”属于并居于她的身体中。但彼得之中的“我”,克莱尔之中的“我”,以及约翰之中的“我”——他们每个人用来认知自身体验的认知因子——都是同一个“我”,同一个认知因子,玛丽的认知。正是这个单一的认知因子“我”,以他们每个人的有限之心的形式自我折射。
如果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思考“我”念,并追溯其源头,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用来认知自身体验的认知因子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每个人的心都会开始回溯或转向内在,朝向其认知因子的源头。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他们的心会逐渐摆脱其局限,于是,在某一刻,他们的心被揭晓为玛丽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无限的心。正如一张缓缓淡化的图像,将被揭晓为仅仅由屏幕构成。有限的心并没有变成无限意识。它从自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于是,被揭晓为无限意识,它永远只是无限意识。
只有有限的心才能认知有限的客体、他者或世界;只有无限意识才能认知无限意识。所以,如果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想要认识自心的本质,那么,每一颗心都必须寻找其源头,从而让其自身摆脱所有的局限。然而,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并不是拥有心的独立实体。只有一个无限的心存在——玛丽的心——具有能力在自身之内凝聚出几颗有限的心,从心本身的有限角度来看,它们每一个都在观看世界——玛丽的心。事实上,它们每一颗心都不拥有视角,它就是视角。它是一个短暂的局限,通过它并作为它,玛丽的无限之心能够将其自身认知为晚宴,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有限之心都是一个视角,通过它并作为它,意识将自己认知为世界。
无限意识有能力在自身之内凝聚出无数短暂的、局限的视角,每一个视角都关联着一个“个人”——有限的心。每一颗心的结构或构造都会决定其体验:如果无限意识采用了人类之心的形式,那么,这样一颗心将会感知,或不如说,采用我们所知的世界的形状。如果它采用了狗之心、鲸鱼之心、麻雀之心、蜘蛛之心的形状或结构,它将会看见或呈现为相应的世界。但在每一种情况下所见的世界,都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事实上,也不是在意识之中。它就是意识!
确实,简、彼得、克莱尔和约翰所感知的世界存在于他们的有限之心外部,但那个世界并不在玛丽的心之外。事实上,每个人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都完全是由同一个无缝的、密切的东西构成的,他们“内在”的想法和感受也是由这种东西构成的。尽管,从这四个朋友的角度来看,体验似乎被分割为内心和外物,前者似乎源自于后者,事实上,他们的内在体验和外在体验都是由同一个无限、不可分割的实质构成的。只有一个实相——玛丽的心——所有表面上的东西都是它的修饰。
只有意识存在,它以所有体验的形式修饰自身。每一个世界都是意识自身无限潜力的一个方面或横截面,是所有体验不可分割的实相。有限之心的局限或暂时的视角,将那潜力的一部分现实化。
让我们想像一下,在玛丽的梦中,简和彼得是伴侣,所以,当他们隔着桌子望向彼此的时候,他们感到深爱彼此。这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直觉——在最深的层面,他们是一体的。爱是对我们共有存在的体验,渗入了有限的心。简和彼得是对的,用来认知并构成他们体验的这两颗有限的心,确实拥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两颗心都是玛丽之心的不同方面或局限。
事实上,他们的两颗心从未分离。心与心之间表面上的分离,仅仅从心的有限角度来看才是真实的。正是无限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既解释了四个朋友对一碗水果的一致感知,也解释了爱或友谊的体验。正如我们的共有世界是意识单一性的证据,爱也是意识单一性的证据,前者来自外部,后者来自内在。
用宗教语言来说,爱的感觉是上帝在心中的足迹。它是对我们共有存在的体验。类似地,“我是”之念是上帝在心中的签名。“我是”的认知是无限、不可分割的意识之光,在表面各种各样的自我或心中的折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灵性传统阐述了两条道路,爱之道和智慧之道。通过爱或奉献的道路,所有的感觉被回溯至其爱之源头;通过智慧的道路,所有的体验被回溯至其在无限意识中的源头。这两条道路是通向同一个感受和领悟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