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九月:奉献
9.10 “你就是祂。所以要去爱谁,又不爱谁呢?”
爱,真正的爱,与任何客体无关。爱不需要任何对象,而且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事物可得。当谈及对某个人的爱时,谈论爱就是错误的。在纳西索斯(Narcissus)的神话中,一个年轻人看见了他自己在池塘里平静水面上的倒影,于是爱上了它。这个故事意味着,只要你对你的真我(true Self)——造成倒影的“一”——无知,世界就是迷人和精彩的。
在无知中,你想像你是某个人,可以爱你所看见的事物。你把独立的存在性归属于所出现的“我”,你假设所有升起于“我”的情绪都是真实的。事实上,你被你自己的投影迷住了,你被你自己所凝视的影像催眠了。为了打破魔咒,你必须将你的凝视从倒影上转移,朝向源头。然后,你开始明白,爱并没有任何对象,相反,爱是你已经所是。不存在爱这一个不爱那一个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作为至爱的大我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中。
9.11 “要像等候猎物自行落入口中的动物一样。”
大师就像一个熟睡的人。他不在乎世界,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梦。他不试图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让事情顺其自然。无论什么事到来,他都应对,但他并不与结果认同。无论他做什么,他都为事物本身的原因而做,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一个萨度(sadhu,弃世隐者)只有在食物免费提供给他的时候,他才吃。大师是最伟大的萨度,因为他的整个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无论什么来到他面前,他都把它当作来自上主的恩赐而接纳。
9.12 “头脑的纯粹无非是忘记头脑,因为它不存在。”
实相是非二元的,而头脑的本质是二元的。头脑是建立在“我”念的基础之上的,当有“我”的时候,也就有“非我”。头脑以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纯粹与不纯来思考。头脑构想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整体——例如全部都是好的,因为头脑的二元性本质总是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进行比较,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对立。头脑创造的世界是由相对的观点、理念和价值判断构成的。这是一个概念化的、被诠释了的世界。真正的纯粹存在于这一切发生之前。实相与纯粹或不纯粹的观念毫无关系。就相对世界来说,实相是中立的,也就是说,它是超越对立面的。头脑并不存在于那里。
9.13 “大师无所不在。他永远不会离开你。你与他是‘一’。”
“大师”实际上是意识或上帝的另一个词。当你在讲经聚会期间,看见坐在你面前的大师时,实际上没有人在那里。也不存在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只有你的念头和背后的假设——假设有一个人存在,具有独立存在性,渴望这个或那个,是“做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想像。大师无所不在。在大师的本质和你的本质之间没有区别,就像这个房间里的空间和隔壁房间里的空间没有区别一样。墙壁和窗户不会限制空间。空间是无所不在的。同样地,大师、意识,不会被“我”和“你”之观念的遮蔽影响。这些心理界限,是表面上的,不真实的。
9.14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所以心就是力量,心就是生命。”
每个人都在致力于某件事。崇拜是表达个人价值观的行为。一个人可能崇拜跑车,另一个人则崇拜野心或安全。无论快乐的源头在哪里被感知到,心就在那里倾注关注和喜爱。所有的造物都在寻求快乐,所以,众生都在寻找同样的东西。同一个探寻的法则,既在世俗之人心中,也在灵性之人心中运作。唯一的区别在于喜爱的对象不同。灵性探寻者明白,外在的事物不可能给予真正的快乐,所以,于内在寻找源头。其他人则继续在外界寻找。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情绪升起,于是你说:“没错,我想要那个!”情绪即运动。早晨,醒态出现时,你要求它到来了吗?没有,作为一个唤醒头脑的动作,醒态出现了。那静止的、不受干扰之物,扰动了它自己,并与它自己所投射的世界建立起关系。再次拥有了体验世界的渴望。这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力量耗尽。然后,就会有回到深眠状态的渴望。这个渴求、满足和幻灭的循环是活在每一个生命心中的神圣力量的运作。基督说:“生命即运动和休息。”生命本身就是一段插曲,两段遗忘之间的清晰间隔,遗忘的两极之间的记忆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