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九月:奉献
9.6 “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是祂。”
你无法看见你自己的眼睛,但如果有一面镜子,你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映像。显化宇宙就是一面光之镜,其中映照着大我的存在。没有什么不是大我,但大我并不存在于显现中,就像人并不存在于镜子映照的影像中一样。
映像是通过光线看到的。能量和物质、空间的三维,时间的维度都在那里出现。这一切都是一场关于运动、力量、活动和分化的演出——幻相的游戏、意识的戏剧。在实相中,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只是那,表面上的多样性只是幻相,别无其他。在某种程度上,映像是真实的,因为它的源头具有真实性,但它没有独立存在性。在了悟大我的过程中,你首先拒绝了不真实的世界,并确认了只有源头是真实的。稍后,有了大我真知,你看见世界是你自己,你把它作为你自身实相的一部分而接纳。然后,无论说“一切都是祂”,还是“一切都是我自己”,你都达到了奉献的最高层面。在第二天下午的巴赞时间,我们唱诵了以下表达最佳奉献的语句:
专注于祂,外在和内在,无所不在,你自己的大我,永恒闪耀光芒,永远完备,永远光明,永远纯净,永远呈现在你面前。
9.7 “因为对大师有信心,所以你敬拜。”
你的敬拜无论是一些特定的奉献,比如日常的供奉和巴赞,还是一种更多的内在的臣服态度,在大我了悟之前和之后,奉献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奉献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对大师的信心。唯一的区别是,在了悟之后,明白大师就是你自己。然后,奉献仅仅是已经存在的信心的表现。在了悟之前,奉献是维持那份信心的基本途径。奉献是领悟道路上方法的一部分,因为为了让头脑专注于重要的事,这样做是必要的。臣服于大师也是同等重要的。头脑应该转变,进入这样一种节奏,在其中,生活以对大师信心的表达为中心。
9.8 “你与大师是‘一’,但只要还在身体中,你就必须敬拜。”
奉献不是可选的。无论你认为自己是一名奉献者,还是走在智慧之道上,任何形式的灵性修行,都要求你奉献于上帝或古鲁,或任何你认为值得爱与渴求的事物。学习大师的教导,意味着必须奉献于他或她。吟唱上主的名字,意味着必须奉献于名字所代表的那。事实上,你已经是大我,已经与大师合一,甚至伴随大我真知而来的领悟的呈现,都不会改变奉献的需要。以人类的形式存在,拥有认知实相的人类头脑,意味着奉献是一种自然反应。
身体吃东西是为了给自己力量。头脑学习是为了获得理解力。心灵寻找同伴是为了获得支持。身体、心灵和头脑必须一同工作,才能维持与神圣力量的正确关系。对求道者来说,“正确的关系”首先意味着,不要忘记那力量是最高的;对智者(了悟者)来说,则意味着,较低和较高的本性之间的自然关系,二者都是人自身的大我。对小我,也就是无知来说,在一体性中,关系的存在似乎是矛盾的,但正是矛盾的念头本身造成了这种困扰。二元和非二元的奉献感继续存在,没有任何矛盾感。卡比尔写道:
用奉献之水,
卡比尔洗掉了无知的污垢;
没有奉献的日子,
如在坟墓中度过。
9.9 “大师说,用爱和感激来接纳一切,而不仅仅接纳好事。”
奉献的态度就是接纳的态度。“我是谁?(凭什么)去拒绝降临于我的事?”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被更高的力量所赋予的,而不是这个受限的头脑。然而,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给出的,而是作为过去行动的结果。上帝是业力(karmaphala)——行为果实——的给予者。因此,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必要的。虚幻的小我构想了接受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把一些事物贴上“好”的标签,并拒绝其他事物,给它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对大师、对上帝、对大我的奉献,带着与日俱增的爱与感激,带来了以正确方式接纳所发生的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