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6-3)所有的,只是“那

语录(6-3)所有的,只是“那

2023-01-14    19'58''

主播: 太傻接引官

180 2

介绍:
室利·阿南达玛依·玛语录(6-3) 弃绝(vairagya)意味着什么?当一切事物或世界被毁灭,或者可以说,失去全部金钱,以至于人因打击而退缩,接着就有内在和外在的觉醒。然而,这并不是说,弃绝暗示着对世间事物的厌恶和蔑视,俗世之物仅仅是不可接受的,身体会拒绝它。   厌恶或愤怒也不会升起。   当弃绝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一个人开始分辨出世界的本质,直到最后,随着直觉的笃定逐渐强烈,已知显现出其难以捉摸的性质。世间的一切看起来都在燃烧,使人无法触碰。这也是特定时期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   现在你所享受之物并未给你留下一种“它是短暂的”印象,它们也似乎确实令你快乐。   但是,灵性的超脱觉醒之后,对这些享乐的嗜好将会减弱,因为它们是短暂的,不再吸引你。   换言之,死亡将会死去。   一旦你朝向那“超越时间的”前进,那些由俗世之物所带来的快乐表相就会被燃烧掉。   结果,“这个世界实际上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会升起。   只要世界对你而言仍有乐趣,这类问题就不会出现。   一旦你向那“超越时间的”进步,所有属于时间之物将开始对你显现出它们的真正本质。   如果你从冥想状态出来之后,仍像从前一样生活,你就尚未被转化。   真正的冥想发生之后,会唤醒对世界的不执着,你将开始强烈渴望神性,你将渴望祂,并认识到任何短暂之物都无法平息这饥渴,无法使你感到满足。   我如何能向你解释清楚,皮塔吉(Pitaj,人名)?   人们来到我面前,说他们的儿女一坐上车就开走了,甚至不抬头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否在哭泣。他们丝毫不为父母的悲伤所动。   你瞧,求道路上的某一阶段所发生的事就完全和这一样。世俗的快乐丝毫不能打动你。   你会感到“那些我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仅仅是在血肉上与我相关——这对我有何意义?”   没有人会故意将手伸进火里或踏在一条蛇身上(即使触碰到火或蛇也会立即抽手或离去);完全类似地,你仅仅一瞥感官对象就转移了注意力(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即使看见了也会立即转移目光)。 那时,你将进入那个“流”,它将带你走向相反的方向。而后,当你从超然中超脱之后,就不存在执着或超然的问题了——所有的,只是“那”。   有人说,通过持续努力,一个人会开悟。但努力真的能够带来开悟吗?开悟仰赖于行为吗?面纱被毁——只有实现这个时,“那”才有露出端倪的希望。众所周知的努力成果不是别的,而是努力被导向的那个特殊方向。   无法被遮掩的光明,是祂,是“那”,是永恒——古鲁(导师)知道每个人的正确道路。   问:有时我感到感官对象确实存在,有时却感到它们仅仅是观点。为什么同一个人和同样的事,在不同情况下看起来却如此不同?   室利·玛:因为你被时间抓住了,你尚未达到将一切仅仅视为大我的状态,不是吗?*   (*原注:这句话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samaya和svamayi读音相似。前者意为“时间”;后者意为“被大我浸透”)   于此,存在着整个问题的解答。有像你这样的感受是好的,因为你的感受与对至上的探寻相关,因为无一物是无用的。你所认识到的,即使有时仅持续片刻,都将结出果实。如此,水、空气、天空等是什么,造物就是什么,关于每个造物的真正本质的知识将会一个接一个闪现于你的意识中,如同花蕾突然绽放。花和果实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们潜在于树里面。因此,你应该以认识到那独一至高法则(真实)为目标,它将照亮一切。   你询问关于感官对象的问题,(visaya,意为感官对象是毒药),它是包含了毒素的,充满害处并将人拖向死亡。但是,从感官对象的世界解脱(nirvisaya,不具境)——那里没有毒素存在的痕迹——意味着永生。   问:不过,是否仍有解脱时的“燃烧之痛”留下?   室利·玛:是什么产生了燃烧的感觉?当然是伤口!因为那里有炎症,但那是谁的伤口?除非有伤口,否则不会有痛楚。只要真相尚未揭露,痛苦就会继续。如果痛苦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它当然是有益的。一个变得无意识的病人不会意识到他的痛苦——你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沉溺于欢乐、失败与忧伤之中——这当然不是人们想要的!这就是世界的状态,永无止息的不确定性。 你能说出一个人为什么感到痛苦吗?   问:一个人被拉向两个方向,朝向神和朝向感官享乐——这导致痛苦。   室利·玛:你有弃世的愿望,但你无法放弃,这就是问题所在。让那个愿望在你心中觉醒——它的活跃意味着你能够放弃的时刻终将到来。 当你得到了一个垂涎已久之物时,你还是不满足,而如果你得不到它,你又会失望。当你的愿望实现时所体验到的幻灭对你是有益的。但是,在你未取得想要之物时,被无法满足的渴望所折磨,驱使你走向死亡,走向那悲惨之境。   问:感官的饥饿永远无法被平息,一个人得到的越多,他想要的就越多。世俗欲望的满足只会引起更大的欲望。   室利·玛: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欲望的化身。因此,因缺乏满足所引起的内心痛苦必须忍耐。所以说在人类生命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属于世界,在其中欲望一个接一个;另一种属于个人的真正本质。前者的特征是,它永远无法在满足中终结——相反,一个感官欲望不断地激起另一个。反之,通过步入后者,人将开始安住于他的真正本质之中,并开始对努力奋斗(这是欲望的表现)进行沉思。因此,如果一个人努力通过这个“流”来满足自己,将最终带他到达他自己的真正本质——完美的平静状态。   问:那么,“没有找到神”或“神不在”的极度痛苦呢?我对感官享乐无欲望,但是它们来找我。我被迫去体验它们。   室利·玛:未找到神的痛苦是有益的。你所吃的东西会在你口中留下味道。你穿戴饰物是因为你想要,所以你必须承受它们的重量。然而,这重量注定会脱离你,因为它不是可持续之物,不是吗?   问:是否有一些情形可能让一个已开悟之人还停留在无知中?   室利·玛:你称一个人开悟,又同时说他可能属于无知?皮塔吉,这样的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有一种状态,成就并不能一直保持,那么你所说的就可能适用,但这不会出现在最终的证悟中。无论你从什么角度观察一个已开悟的存在,他始终如他所是。 怎么可能存在以“至上真知”来命名的无知呢?当你谈到一个已觉知之人的无知时,就错把至上真知当作无知了。因此,你也谈论上升与下降。正如,对于一个已解脱之人来说不存在身体的问题,所以对他而言也没有上升与下降。然而,有一种不彻底的成就状态,在其中上升与下降仍存在,真的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