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菊: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2021-10-27    09'00''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036 7

介绍:
作为中国传统名花,菊不仅有多姿多彩的外表、沁人心脾的芬芳,还有着傲霜斗雪、平和雅洁的内质。这种风姿神采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在华夏古老文明的篇章中,菊就像与之相伴相生的跳跃音符,一路走来,那美妙的声响始终在岁月长河中回荡。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留下了关于菊的记载,“去蝇黾”、“记节令”是古人对菊最早的认识;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给予菊最美的礼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由此,春兰秋菊才能为诸多文人雅士并提,赏菊、咏菊之风开始;唐宋时期,艺菊技术的进步使得“赛菊会”、“菊花会”一度盛行,即便是酒肆,都无一例外地用菊花来装饰门面招揽顾客。 之所以会有这般盛况,有人说,因为在高人雅士的心中,菊是人格的象征。“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就以最为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菊花独荣于秋天,高洁俊逸的铁骨霜姿,也写下了人们不趋炎附势,愿做刚正君子的企盼。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古代先贤的眼里,菊代表的是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真意。姑且不说远古时代的许由、巢父,也不说殷商时代的伯夷、舒齐,单单魏晋时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足以让人品味到菊所蕴含的无限美好与惬意。 菊所代表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愫?陶潜的那丛金缕衣,或许依然栖身在幽岑清寒的田园,迎风怒放;唐太宗的那支十丈珠帘,或许早已经定格在了大明宫的深秋,在时光的裙裾中展露卓然风姿,飘溢着芬芳;黄巢的那束朱砂夔龙,或许依然带着冲天的霸气肃杀百花,让人不禁生出些许悲壮;李易安的那圃白马追风,或许还在风中把“风韵正相宜”的歌曲轻轻弹唱。 菊代表的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饱含着亲切温暖的生活气息。屈原可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张耒可以“撷露菊之清英,剪霜杞之芳根”以待客;张栻可以“汲清泉以细烹,屏五味而不亲”,日日以杞菊佐餐。相比“四君子”中的梅、兰、竹,或许菊真的是非同一般地平易近人,从雨后萌芽之日起,菊就做好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准备。 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铭刻着不屈不挠的坚韧。面对金菊绽放,苏轼曾经放声吟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郑思肖曾经慨叹“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陆游则挥毫狂书“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这些动人的诗句把万木摇落之时,菊花香气依然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每每看到菊花绽放,就禁不住想到,这精神已经在热血的中华儿女身上延续了千秋万代。 菊代表的是一种志趣,这种志趣隽永了遗世独立的心绪。元稹曾经在登高之时写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僧宗衍则有感而发“百草竞春色,惟菊以秋芳”;卢照邻唱道“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在那社会动荡、沧桑巨变的时代,或许这些心绪只能由菊花伴酒宣泄而出,载在历史的篇章之中,给予后人无限感慨。 时至今日,菊似乎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角落:有人画菊,齐白石的《菊花群虾》让人惊叹大师的手笔妙景;有人雕菊,生动逼真,就连《古今游记》中都会赞叹“工艺之精,无与伦比矣”;有人唱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把自己的长篇传记取名为《吟啸菊坛》,不难看出菊在这位老艺术家心中的崇高地位。 菊的美丽,就这样烙印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上。她的风骨,她的韵味,她的芬芳,她的色彩,就这样铭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