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几十年后,唐朝又出了一位诗豪刘禹锡。这位刘禹锡来头可不小,据说祖上是汉朝皇室血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自幼也是博学多才,刻苦用功,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春风得意马蹄疾,少年状元耀京城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从小为躲避安史之乱的战事,举家南迁到苏州,刘禹锡长大后,十九岁游学,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连中三元。
虽然说唐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但每次只录取二三十人,极少达到三位数,真正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朝有位孟郊的诗人,他在四十六岁时得中进士,非常得意,赋诗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白居易二十八岁进士及第,忍不住写诗自夸:“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二十一岁就已经金榜题名的刘禹锡,不可谓不是少年成名。得意时人生处处皆风景,每一朵花开皆可动京城,他自中举之日起就已经是长安城最耀眼的青年明星!
刘禹锡在金銮殿上曾意气风发地介绍自己:“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二十四岁时他登吏部取士科被授太子校书,后来放弃京官,跟随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爷爷)去了淮南,做了近十年的掌书记,备受杜佑器重!后来回到京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薄,不久迁监察御史,和韩愈、柳宗元成为同事。
监察御史官品并不高,正八品,虽然级别很低,但是他具有上监宰相,下监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利。刘禹锡倡议实行举报制度,他曾经倡议采取设立缿筩,这一类似后来举报箱的监督措施。以监督昏庸的官员,奖励揭发检举违法乱纪之人,打击社会邪恶势力,严惩欺下瞒上的人。
公元832年,刘禹锡赴任苏州刺史,这里前一年发生大水灾,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刚到任的刘禹锡立即察视灾情,为民请命,赈恤灾民。苏州在中唐时,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发生了灾害,朝廷以为这里一向很富裕,不需要赈灾,可以自救。但事实情况并不是如此,苏州百姓大多家里都无存粮了,民不聊生。
刘禹锡不断上报,想方设法的取得朝廷赐米赈灾的敕令。从本洲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米,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免赋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由于刘禹锡的努力,当地消除了灾情,苏州人民为了表达对为民官员的敬仰,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苏州三杰,并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缓解,反而在唐朝走向下坡路的大趋势下愈演愈烈,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藩镇与藩镇之间时常爆发战争,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藩镇割据中唐时期宦官干政也十分严重。
唐德宗晚年,太子李诵希望革新王朝政治,除了中枢王叔文,中下层官僚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太子李诵继位,历史上称为唐顺宗。著名的永贞革新开始了。
《答饶州元使君书》是刘禹锡的名篇,刘禹锡认为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刘柳等人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不到100天的时间,改革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从此刘禹锡便开始了长达23年的被贬政治生涯。不久之后,刘禹锡又被分派到了朗州做司马,朗州就在今天湖南的常德,位于洞庭湖畔,邻近荆州,刘禹锡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也是在常德,刘禹锡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秋词》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元和九年,被贬十年的刘禹锡奉诏还京。归京后,游览玄都观看桃花时,刘禹锡大笔一挥,写下一首讽刺权贵的诗。
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际上刘禹锡借千树桃花代指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嘲讽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刘禹锡辛辣的讽刺,再一次得罪了那些权贵,于是他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连州在唐朝时是一个比较荒凉,文化落后的地方,刘禹锡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在连州重教兴学,带动当地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对于连州,甚至整个岭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唐代,广东共有四十八名进士,连州就有十二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一百二十七名,连州就有四十三名,连州因此被称为“连州科第甲通省”。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曾写下《爱莲说》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游历连州时想起刘禹锡十分感慨,在泉州水之侧的石崖上,奋笔写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此次回京,刘禹锡又游玄都观,又大笔一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刘禹锡又回来了!
刘禹锡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连州,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早已都面目全非。
而经历了23年宦海沉浮的刘禹锡,依旧是当年那个不羁的少年郎,丝毫不改初心,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磨平他的锐气,“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他以他的豁达,他以他的坚韧,最终站在了胜利的一边。
古风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如果说李白是狂,那么刘禹锡就是豪了。刘禹锡写的诗,诗风豪气雄健。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孟浩然感叹道“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杜甫登高感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而是诗豪刘禹锡在被贬途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好友白居易老来感伤,写了首《咏老赠梦得》给他,诗里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刘禹锡写《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安慰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被贬时曾遇到和州知县故意刁难,落井下石。多次降低刘禹锡住宿标准,最后直接安排他在城南一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是个斗室。但是刘禹锡仍然不在乎,反而高兴的一挥而就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现如今,我们把刘禹锡称为诗豪,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也是因为他的自身刚直不羁的性格。
结束23年贬谪生涯后,刘禹锡就已经55岁了,后来他在洛阳度过了自己的晚年,那段时光里他与白居易诗词唱和,称为最好的伙伴。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斯人已去,他诗文中流露的赤子之心却感染着我们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