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海德堡的中国玫瑰》
编辑/陈诗懿 受访嘉宾/陈平
认识陈平老师是在今年年初,当时我正在寻觅“海外育儿”的栏目作者,无意中翻阅到陈平老师的博客(尽管她的博客已经三年多没有更新了,但还是会有读者的阅读留言),看到她关于工作、生活和育儿方面点点滴滴的记录,让人既钦佩又感慨。身为女性,能在兼顾家庭生活和养育孩子的重任之时,还从事着可称之为伟大的事业,在国际舞台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样的女性少之又少。所以,这一次非常荣幸,能够为陈平老师做一期“名家面对面”,能够带领大家走进陈平老师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华丽的转身
九十年代末,陈老师放弃了在国内拥有的事业与令人羡慕的工作,远赴德国。在克服语言障碍后,她进入了德国记者协会,成为唯一的华裔记者会员。2006年,在柏林召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了陈老师的命运。会议上,从未去过中国的德国记者协会负责人对中国发表了一番充满了偏激和蔑视的言论。这令陈老师感到惊讶:当代的中国人一直在主动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西方人却对中国如此陌生,甚至歪曲误会呢?
在与民间艺术保护的前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创始人亚历山大•外格先生认识后,陈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推广太少了,错过了很多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机会,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它、认识它。靠辩论没有用,中国应该学会靠实力和民间艺术作为交流途径。就这样,曾经是记者的她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并登上了更大的国际舞台。
2007年,陈老师当选为国际民间艺术组织首位财政执行官,一位荷兰老专家却语重心长地对这位美丽年轻的中国女性说:“我们需要的不是芭比娃娃,是由衷热爱民间艺术、脚踏实地的人来带领这个机构前行。”
陈老师在内心说:“我会用行动让你知道中国芭比娃娃的力量。”
十余年来,陈老师倾尽所有,全身心投入到致力于世界各国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中去,先后策划、主持或参与了各类国际艺术节、国际论坛等活动。她还将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以及少数民族的歌舞团带到国际舞台进行展示表演。
2016年,陈老师为中国赢得了“意大利多卡蒂国际传统街头游戏艺术节”主宾国资格,该艺术节是欧洲唯一以传统民间游戏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她四处筹资奔走,组建包括太极、山西锣鼓、贵州歌舞等民间艺术的代表团,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代表团。这支民间艺术代表团历经艰苦,最后远赴意大利古城维罗纳进行表演访问。开幕式当天下雨,主办方取消了巡街表演,陈老师不甘心失去这样好的表演机会,据理力争,终于在第二天让这些来自民间的表演者们走上了意大利街头。四天的表演,他们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二十多万游客的好评,完美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民间外交意义。而在演出结束,最为辉煌的晚上,陈老师却已经悄然离开了现场,登上了飞往贵州的航班。由她负责邀请的五十多个国家的手工艺大师将云集贵州,拉开“贵州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序幕。作为贵州省政府旅游文化大使,陈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
正是凭着对民间艺术的珍惜与热爱,陈老师放弃了原本优越平静的生活,不断奔走在世界各地,运用自己的资源与平台,为保护推广中国灿烂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释放着自己的热情,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芭比娃娃”的力量。
孩子们最亲密的守护者
对待工作,陈老师兢兢业业、坚持而忘我,一心为中国的民间艺术能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而努力;对待孩子,陈老师同样尽心尽力。在孩子3岁之前,她没有离开过他们一步。陈老师认为,3岁以前的时光,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幼小的孩子最需要母亲的呵护和养育。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母亲对孩子的真心和诚意。这个阶段,也是母亲和孩子最深度、最亲密的接触期,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父母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社会关系和直接管教者,孩子对父母最初的依靠、信赖和依恋,都是在这三年中建立起来的。
所以,在两个孩子三岁之前,作为母亲的陈老师也是亲力亲为,给孩子们做一日三餐;无论她去哪,都带着他们;亲自送他们去不同的培训班,学画画、游泳、弹琴、雕塑;带他们去体检,打预防针,看医生;参加生日、宴会、学校的郊游……为了全面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陈老师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做义工。为了鼓励孩子们参加运动会,陈老师还跟着他们去跑马拉松,参加合唱团的游街表演,她希望尽可能陪着孩子们度过童年时光。一个母亲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最好的呵护与爱。
陈老师笔耕不辍,在女儿和儿子出生后,分别写下了《亲亲宝贝》《摘颗星星送给你》两本书,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之后她又出版了《优秀儿童的白金品质》《蹲下来陪孩子一起看世界》等教育书籍,还在新浪博客以及母婴杂志开设了教育专栏。她的文章成为很多父母的精神食粮,至今还有读者与她保持着联系。尽管这几年,她不断飞行于世界各国之间,对孩子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日夜相守,但在孩子们生日和重大节日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她都会回到孩子们身边。每年暑假,陈老师会带孩子们到亚洲的国家去度假,观赏不同的民俗与文化,感受亚洲民风,让两个在德国长大的孩子了解更多的亚洲文化。她还送孩子们参加国内的夏令营,更深入地接触了解中国文化。两个孩子也成了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他们在中国看到的一切。这正是他们在母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的结果。
陈老师爱心叮咛
作为母亲,我不能陪伴孩子们一生,但我希望能教给他们陪伴他们一生的经验和道理。我会告诉他们一些永恒的真理,帮助他们日后平安地生活。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胸怀和眼界,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能有一颗淡定美好的心,有一门脚踏实地的本领。就像一只小马驹,出生之后,很快就要跑步、奔走起来一样,孩子们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帮助,当他们自己开始走向独立的时候,我们需要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地飞翔。
作为一名母亲,陈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育儿感悟和经验;作为一名教授,陈老师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风采。她的一颦一笑,都展示着东方女性绰约的丰姿与杰出华人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荣誉勋章
2017年2月 获得欧洲艺术联盟颁发的金提琴证章;
2016年6月获欧洲艺术联盟特颁的促进文化与艺术“金色欧洲”欧洲大奖;
2015年11月获俄罗斯文化部民间艺术贡献奖;
2014年10月获捷克共和国民俗协会最高勋章“卓越贡献奖”;
2012年入选央视农业频道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媒体共同评选的“乡土风采榜年度人物”;
2012年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游走在东西方的文化使者”;
2011年被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节目誉为“盛开在海德堡的中国玫瑰”。
更多内容请关注亲子杂志微信公众号:qinzizzs
《亲子》淘宝店铺:https://shop108423898.taobao.com
《亲子》微店:https://weidian.com/?userid=984844874&info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