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树名枇杷
作者:祁云枝朗诵:海之魂
第一次知道枇杷树,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那时,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枇杷树,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倒是感觉这树名真美。当pí pá二字从唇边轻轻读出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莫非,这种树木可以制作琵琶?或者,果实长得像琵琶?
只可惜,那年月资讯匮乏,关于枇杷的种种好奇,很快淹没在其他事情里了。
再次接触枇杷是在大学里,有一年冬天,我感冒后咳嗽一直停不下来。去校医务室,医生给我开了一瓶枇杷止咳糖浆,一勺咽下,即感觉红肿的喉咙舒服了许多,连喝两天后,咳嗽便好了。
枇杷止咳糖浆,非但没有普通中成药的苦涩,反而清凉甘甜,这让我对枇杷的好感又多了一层。
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植物园工作,我终于见到了枇杷树。园子里定植有许多枇杷树,冬花夏果,绿影婆娑。
原想着它是南方植物,不曾想它在秦岭以北的西安也活得很好,既可抵抗冬日严寒,亦可对付夏日干热,更可以正常开花结果;原想它只是一种药树,不曾想它还是有名的果树,同时,还是优美的园林植物。
从枇杷在我国的野生分布区域和优良枇杷果的主产区来看,枇杷的确是一种热带树种。虽说现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栽培,然而,仅在我国四川、湖北等地有野生,我国著名的枇杷果产区,是江浙一带;枇杷冬季开花,来年春夏果熟的生态习性,加之拥有经冬不凋的常绿阔叶,亦颇能说明它起源于热带的身份。
正因如此,枇杷能在北方户外不受保护越冬和越夏,足以证明它皮实,抗逆性强。
据说,枇杷在我国无保护越冬的生长北限,是甘肃。因为从来没有吃到过我们园子里的枇杷果,所以,枇杷树在我眼里,就是一种纯粹的园林植物。
和其他北方阔叶植物不一样的是,枇杷树精致的大叶子经冬不凋,加之冬花春实,便很有些特立独行的样子。 刚开始很惊讶于枇杷树的叶子,浓重的墨绿,厚重的质感,叶背覆有褐色短绒毛,长椭圆形的叶面上,分布着规则整齐的平行叶脉,很有些琵琶的模样,后来查证的确如此。
它之所以被称作枇杷,就是因叶子而来。早年,“批把”指的是胡人于马上所鼓的木质弹拨乐器,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叶形类似这种乐器的果树,也称作“pí pá”。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枇杷”二字,则给了拥有美味水果的植物。
相传,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盒,上书:“敬奉琵琶,祈望笑纳。”沈先生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深感羞愧,遂作一首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枇杷的特立独行之处,还在于它的花期是冬季,在我国南方,它的花期是12月至翌年2月,恰逢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在北方,枇杷的花期稍稍提前,进入11月,白色的花朵,慢慢地从毛茸茸的黄褐苞片中露出头来。冬季,也有零星开放的白花。和蔷薇科的其他植物一样,枇杷花也是简简单单的五瓣花,圆锥花絮顶生而起,一树繁花夹在绿叶间,只看出星星点点的黄白来,不喧哗,不浮夸,却芳香好闻。“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枇杷花蜜亦香浓,是冬季里为数不多的蜜源植物。
在西安,我见到的枇杷树,都是些玲珑的小乔木,几乎没有见到过比肩白杨的大树。不过,秀美的枇杷树身影,辨识度极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园、小区和街头的绿化带里,很受大家欢迎。 有一年去杭州开会,同学提着一兜新鲜的枇杷果来看我,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枇杷。
西安植物园里虽有好几株枇杷树,每年冬花后也挂果,但它熟透了的滋味却与我无缘。记得刚毕业那年春末,枇杷青果微黄时,我曾采了一颗,一口下去感觉又酸又涩,立马扔掉。待到熟透的季节再去看,树上的果子都不见了踪影。
记忆中,南方熟透了的枇杷,表皮浅黄,内里嫩黄。剥皮后放进嘴里,软软水水,酸酸甜甜。
因为果肉松软,枇杷吃起来不像吃苹果那样需要牙齿用力,这让饕餮者很容易就吃下去很多。同学说,尽情吃吧,枇杷果不仅有丰富的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A、B、C等营养成分,重要的,它还含有防癌的营养素——维生素B17,所以,当地人给这种水果冠以“金丸”的美称。
后来,每年吃到枇杷果时,我都会想起那位同学和她说的话。如林清玄所言:经过了很久,我每次在市场看到枇杷,就会想起太麻里的山地朋友,觉得友谊也是金色的,那友谊的金色,像枇杷,也像阳光。
枇杷的品种很多,按照“果肉”的颜色和质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白沙品种和红沙品种。之所以给果肉加了引号,是因为枇杷的果实,是由花萼和果皮合生发育而成的假果,我们吃的所谓的“果肉”部分,实际上是肉质化的花萼。
相较而言,红沙品种大多果肉紧实,汁量较少,味道浓郁或偏酸,特点是适合储藏和运输。现在我们西安市场上能买到的枇杷,就是这种。
商家采摘时,往往还没有真正成熟,味道自然失之寡淡。白沙品种则不耐运输,但鲜美多汁,食之如饴。
写到这里,我似乎被那次吃到的枇杷香气包裹,有清甜的汁水在唇齿间流转,真想立即飞往江浙,再过一把嘴瘾。
枇杷在我省汉中和勉县等地有大面积种植,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初夏,金灿灿黄澄澄的枇杷果子挂满技头,可观赏可歌咏,是一方百姓的摇钱树,是果农致富的小金丸。
《本草纲目》中载:“枇杷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 花叶果,皆可入药。枇杷花,入药可疏风散寒,润肺止咳。《贵州民间方药集》里说,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
枇杷叶中的主要成分进入人体后,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并且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痰湿与咳喘。我们常见的枇杷膏,主药材就是枇杷叶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感冒了,这则治疗小验方不妨试试:15克枇杷叶去毛,洗净,入锅,加适量水煎煮,连服3天。
枇杷果,别号甚多,“腊兄”、“金丸”、“卢桔”、“粗客”。苏东坡古诗“客来茶摆空无有,卢桔微黄尚带酸”中的“卢桔”,说的就是枇杷。
直到现在,一些广东人依然把枇杷称作卢桔。枇杷果味甘酸,性平,有生津止渴、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等功效。
治咳嗽的小验方:取枇杷果12个,冰糖30克。将枇杷去皮、去核,与冰糖入锅,加适量水煎汤,每日1剂,连服5日。
古人喜欢枇杷,枇杷枝条上,挂满了诗词歌赋,枇杷果也经常入画。“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是诗人杨万里眼里的枇杷。“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在这首色调明丽的田园诗里,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如一幅画,缓缓铺展开来。枇杷丰收之际的一树金,也让读者垂涎三尺。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说小螺与香菱等人斗草。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正人竹。”这一个又说:“我有丽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场面活泼有趣,令人向往。
枇杷,向来也是画家们愿意描摹的爱物。晚清国画家吴昌硕画了许许多多枇杷画,他笔下的枇杷果,一笔圈成,却有着新鲜欲滴、汁水丰盈的即视感,酣畅淋漓的写意枇杷,画出了枇杷的灵魂,每次看到,都很震撼,都让人眼馋。
我喜欢的一幅枇杷画,是宋代林椿创作的绢画《枇杷山鸟图》,苍翠枇杷叶映衬下的枇杷果,成熟,饱满,在盛夏的阳光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一只俊俏的小鸟,栖息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爬行的蚂蚁。它那尖细锋利的嘴巴,好像要给贪婪者致命一击。我仿佛看到枇杷枝条随小鸟的动作上下颤动。
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这些天,植物园老区里的枇杷果已开始绿中泛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苍翠的枇杷叶子间,有千颗万颗压枝低的感觉。
老区禁园后,这些果子得以不受干扰的自由生长,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