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 第19—26章解说、诵读

《论语》八佾篇第三 第19—26章解说、诵读

2021-07-27    15'51''

主播: 雁来花开

162 2

介绍:
《论语·八佾篇第三》第19—26章解说、诵读 3·19【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详解五 3.20【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原文】 哀公问社① 于宰我②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③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地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3.22【原文】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3.23【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yue),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①鲁大师,指鲁国的乐官,孔子音乐的造诣很高,鲁国的乐官向他请教。 ②翕,发音xī,本义是闭合,收拢,可表示合,聚,和顺的意思。 ③纯如,意思是纯正和谐。 ④皦如,词语解释清晰貌、分明貌。 ⑤绎如,读音yì rú,指相续不绝貌。 【译文】 孔子与鲁国乐官讨论音乐演奏,说,音乐(演奏原理)是可知的。开头是合奏,放开了后是纯正、清晰、绵长的音调,这样就完成了。 【评析】 孔子和鲁国的大师乐讨论音乐的原理。他非常谦虚地说,音乐的原理大概可以了解——其实孔子对音乐是很内行的。接着他就谈论一首代表国家民族精神的曲子。 音响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跟着下来,由小而大,但是很纯正。后来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庄严肃穆,最后这个乐曲奏完了,但还是余音缭绕,后面好像还有幽幽未尽之意。这便是成功的音乐。 3.24【原文】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3.26【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