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71
王风7
葛藟
佚名 〔先秦〕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藟疑难字注音版
佚名 〔先秦〕
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浒hǔ。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涘sì。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yòu。
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漘chún。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wè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注释
緜緜:连绵不绝。 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
浒(音虎):水边。
终:既已。 远(旧音院):远离。
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闻(音问):问。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涘(音四):水边。
漘(音纯):河岸,水边。
昆:兄。
【赏析】
《葛藟》一诗,悲感交加,用简练的文字,创造了这样的情境:一位衣着肮脏,蓬头垢面的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绵绵不断的延河水伸向远方,河边一望无际的茂盛葛藤,不禁触景伤情,自己的身世,悲惨的境遇,一幕幕涌上心头。自己漂泊异乡、孤苦伶仃、生活没有着zhuo落、甚至“谓他人父”的遭际,无人怜悯。这些遭际反映出诗作的创作环境,也是主人公痛哭流涕、抢地高呼的缘由。
诗首章前两句写作者到河边,先用了一个美好而又柔软的字眼“绵绵”,把景物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想到河水的轻柔和舒缓,芦苇的依依摇摆,空中应该还有和煦的微风缓缓吹过,苇叶有的碧绿,有的鹅黄,在太阳的照耀下放射出生命的光泽。“绵绵”这一叠字,把人们的欣赏心境抬高,先声定式,让人产生了美好的期许。
然后,作者开始进入正题,一反前奏,大倒苦水,悲惨的境遇连绵不接地进入读者的视野,一句惨过一句,最终超出常人的接受心理。“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设想此情景,其中包含了多少屈辱,多少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第二、第三章中,诗意与第一章类似,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作者在回环复沓中,反复吟哦,将情感一波一波交叠,最终汇聚在一起,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最高峰。
在具体表达时,作者把每一章都切成小段,分别注入眼前之景,身世之悲,自怜之感。这样,写景、叙事、抒情,一贯而下,使短暂的诗篇,包含了极多的内容。作者只注重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没有用过多的修饰手法来过渡,使得文章奔腾跳跃、跌宕生姿,而又能保证内部的气脉贯通。
此诗首先描写眼前之景,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自己孤单一身、兄弟的离散,这是一次转折,由“谓他人父”却得不到怜悯,又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说明作者内心的悲伤在叠加。然后,作者竟然又将这叠加的悲戚,回环复加三次,由此可见作者的境遇,真正到了无以比拟的困窘。
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采用日常口语,不追求文采斐然和严谨逻辑,而只是力图笔书所想。记忆中什么最沉重,思维就最先奔向那里,笔触也就迅速地触及到那里,然后纯粹地摹写出来。作者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仅仅是用最直露的语言抒发最真实的感慨,仅仅为了用最少的字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心中的悲伤和委屈一吐为快。这种方式,以原汁原味、力透纸背为准则,真切地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极是感人。
王室衰微,征战连连,都城也未能幸免,百姓多为离散,被迫迁移。离乡背井的人们,在流浪中多遭苦难,不堪流离失所,心痛万分,只得作诗自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