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33
秦风7
◎无衣◎
佚名〔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赏析】
《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讲到秦风时我们说到秦人所居住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非常近,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办装备。
《毛诗序》评此诗为:“《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感觉出《毛诗序》此评显得偏颇。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只有赞美,没有讽刺。《毛诗序》此评驱散了诗歌本有的艺术魅力。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在这首诗上朱熹眼光独到,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精神势不可挡。
这首诗是整齐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现在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秦兵似乎跃跃欲试,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的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
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涌,“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团结一心上前线,如果说第二章是待发的箭,那这一章他们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诗无不渗透着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大家有着一颗同仇敌忾的心,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战士们连战衣都备不齐,但是大家团结互助,什么都不计较。就凭着这种执着劲,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摧毁?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诗中这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拥有的就是心之所向,这股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抗击疫情初期,我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诗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袍”、“同泽”、“同裳”,生动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后世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异姓兄弟、结义兄弟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