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美 2024 09 23
诵读《诗经》第45天
【原文】
《国风 邶风 旄[毛máo]丘》
旄(毛)丘/之葛[革gé]兮,何诞(但)/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楚)也?必有/与(鱼)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求)/蒙戎(荣),匪[非fēi]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米)所/与同。
琐(所)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又yòu]如/充耳。
【译文】
旄(毛)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楚)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那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不闻/让人怨。
【注释】
旄丘:前高后低土山
诞:延,长
节:葛节巴
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蒙戎:篷松,乱貌
匪:非
靡:没有
琐:细小
尾:卑微
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 离散
褎:聋;一说多笑貌
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赏析】
诗人用递进的手法/描写出等待卫国救援的/人们的心态,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