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昨 ——《渴望一双慧眼》后记 作者:郭月秀

我心如昨 ——《渴望一双慧眼》后记 作者:郭月秀

2017-03-01    12'32''

主播: 凝眸🌺💐

285 7

介绍:
我心如昨 ——《渴望一双慧眼》后记 作者:郭月秀 30年前,我从山西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吕梁地委机关报《吕梁报》当了一名编辑,开启了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 从办报纸到干电视,跑过山庄窝铺,跑过田间地头,跑过建设工地,跑过工厂学校,采访的足迹遍布吕梁十三县市区。也苦也累,但更多的是采访过程带给我的无数次感动和教益,以及由此而生的职业自豪。 大四在太原日报社实习时,采访发表的第一篇人物通讯是有关晋剧表演艺术家宋转转的故事,当时宋转转还没有现在这样大的名气,“转转腔”才初成风格。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李春芳的热心帮助,稿件发表时我把李老师的名字署在了前面。一个多月后,家在电视台的一位同学替李主任捎给我8元钱,是太原日报社寄给她的稿费,说稿件是我写的,稿费该给我。8元钱虽不多,却折射了一位新闻界前辈高尚的人格。这8元钱的故事对一个新闻初学者是莫大的教诲,她告诉我什么叫“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我后来也把帮助后生晚辈当做乐事。 从毕业到现在,采访过无数次,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三次—— 第一次在1990年夏天,我去采访岚县第一沟村,那里距县城很远。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第一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农民依靠农畜两项,当年人均收入突破400元,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脱贫致富了。在吕梁地区组织的许多条目评分中,第一沟得了1082分,超过了地级文明村标准。支部书记郭拴大是1948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在聊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时,竟然流露出几丝担忧。当谈到不仅分田到户,而且把集体资产也全部分光吃净连一双筷子都不留的时候,老支书忍不住流泪了。我当时太年轻,理解不了这眼泪的内涵。但在告别老支书回城的路上,我没来由地流泪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最近我去吕梁“第一村”汾阳市贾家庄村史馆参观,受到强烈震撼。贾家庄当时没有一“分”而尽,而是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自留田、口粮田、饲料田分产到户,2000多亩商品粮基地则集中经营收入归集体,一家一户不好经营的如机耕、排灌由集体统一服务。我想,这就是党中央当时要的“统分结合”。回过头再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对是英明之举,但好多事情就怕一刀切,一刀切就要付出沉重代价。后来党中央特别强调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时,90%以上的村只有“分”而没有“统”了。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清零”试点,以解决过度分散导致的若干弊端,实质还是中央“统分结合”政策的延续。看了贾家庄几十年持续健康发展取得的今日辉煌,就想起岚县第一沟老支书当年的眼泪,如果老人家健在,今年应该94岁高龄了。 有时候,记者看清一个新闻事实可能要几十年。 最后怕的一次采访在1998年夏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放了暑假,便带着儿子去临县地处偏僻的刘家会镇采访,晚上住在镇办公室兼宿舍。凌晨4点多,儿子的一声尖叫划破夜空,我惊醒一看,儿子捂着手叫疼,左手食指有一处伤痕,我以为是蝎子蜇了,满炕寻找,结果发现了炕边一截裸露的电线头,罪魁祸首原来是它。此后,如遇假期必须外出采访,丈夫就请假带儿子。 最开心的一次采访在1999年。我针对红枣产业发展问题撰写的《红枣能否红遍神州》系列述评见报后,引起地委、行署领导重视。1999年8月6日召开的吕梁地区红枣产业开发会议,特意宣读了这组报道的第四篇《红枣业需要什么样的龙头老大》,与会人员认为这篇稿件对吕梁红枣产业的发展有一些启发。我作为记者正好采访了这次会议,听着会议主持人宣读自己的稿件,心中充溢着对新闻职业的自豪。 当然,更多的稿件是常规报道,即使妙笔生花,也注定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反响,但同样要认真对待,为自己写下的每一行字负责,不能有丝毫懈怠。虽然新闻界盛行“新闻是易碎品”一说,但面对新闻的认真态度必须始终如一坚如磐石,不能“易碎”。这是我30年职业生涯最大的领悟。 可以说,正是始终如一的职业追求,成就了这个作品集。 感谢山西省委宣传部通过层层遴选,给了我这个“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我才有了出集子的勇气和底气。 感谢我的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积极支持项目启动,使集子顺利进入出版环节;感谢曾经的单位吕梁日报社对我26年多的培养,我的能力、阅历及作品都与这张报纸密不可分;感谢曾经的、现在的领导和同事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一路走来,太多的感动瞬间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感谢丈夫和儿子,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做我后盾,给我力量。儿子在紧张繁忙的科研工作间隙创作内文和封底插图,为集子增色不少。丈夫帮着整理、校对书稿,减轻我不少工作量。 感谢父母,不仅赐予我生命,更赐予我无私的爱与关怀,这份人间至爱是照耀我一生的灿烂阳光。是父母的坚持改变了我的命运。1981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失利,差6分与升学无缘,我很沮丧。父亲劝慰说:“爹卖了窑也要供你上学,再补习一年吧!”我信心满满回归课堂,复读一年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如果没有父母含辛茹苦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感谢美好人间,让我体验了酸甜苦辣,更让我收获了人间至爱。 职业之路还长,我心依然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