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
“要让建筑有温度,使冰冷的建筑与热情的服务紧密结合”“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应当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市民”“不断提高群众的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话语中的城市治理,比以往更具含金量:谈“规模”的少了,谈“文明”的多了;谈“高楼”的少了,谈“治理”的多了。
【第一段:开头。这一段“谈……的多了,谈……的少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句式,不仅高度概括,句式对仗,而且在实际申论写作中很具有可行性,在我们的申论材料中,往往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材料,这些材料代表不同的观点,如果能明显抓得到这种对立的观点,那么这个句式,可以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还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照抄原文的嫌疑。】
这些建言献策,印证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在积累了蔚为壮观的“硬实力”之后,已经到了提升“软实力”的阶段。高楼大厦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但人们同样关心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获得感。正如哲人所言: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力争上游,更要看治理水平的勇往直前。
【第二段:背景。大家会头疼,背景段怎么写,很多同学从本质上没有理解,“背景”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所谓背景不过是我们文章主题中这个现象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本质上无非是需要你进行过去与现在对比,或者硬件与软件的对比,或者中国和外国的对比,在对比中,你更容易明白,为什么是现在是中国出现了这个问题。】
百姓生活,无非这样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最为稀松平常的诉求,最是考验城市治理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故事:环卫工人将路面垃圾扫入旁边的绿化带,园林工人将绿化带中的垃圾倒入下水道,市政工人又将下水道中清掏出来的垃圾直接堆放到路面上,使得一堆垃圾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这背后,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尴尬,是缺少统筹、协调不力的无奈。而像难呼吸的“痛”、闹人心的“堵”、事难办的“难”,这些问题无不照见管理的短板、服务的欠缺,更说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创新。
【第三段:过渡段。请一定记住“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与这十二字有关的主题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让在开头段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请一定要记住“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缺少统筹、协调不力”这是我国所面临的大多数管理难题的本质原因。最后落脚在“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创新”,试问哪个事儿不需要改革创新?】
一方面,要优化治理机制。消除空气污染,“需要多方合力,准确把握雾霾成因是治霾重要前提”;优化城市规划,注重“专项规划各板块的衔接,把空间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延续城市文脉,“用健全的决策程序遏制‘大拆大建’的冲动”……这些两会上的“好声音”,都是在向城市治理者呼吁,既要以法治思维完善治理机制,用制度管住权力的任性;又要让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避免相互龃龉、各自为政,从而形成城市治理的强大合力。
【第四段:分论点一----优化治理机制。很多人在写对策时,用到治理机制,就是下功夫认真解释“治理机制”这个词,事实上这个词就够你写一篇研究生论文了,学学作者的聪明,点到为止,“要让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目的,这样就可以收尾了。有时,你写不出一篇申论,根本的原因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目标太高。积极而为,量力而行,记住申论是一个60分以上就成功的考试,不要和人民日报的文章去比,也不要按照那个标准要求自己,勇于落笔、勤于练习、按时写完、60分以上,基本就是成功的标准了。】
另一方面,要重视看不见的“软环境”。近些年来,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软环境”的提升,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创新创业软环境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素”。北京“坚定不移地‘瘦身健体’,坚定不移地疏解功能谋发展”,武汉着力打造行政审批少、程序便捷、收费低的发展软环境,成都“以‘家园情怀’鼓励每个人参与城市治理”……可以说,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中国城市发展正需要激发“治理优势”,以良好的秩序、良善的服务、良性的治理,实现城市发展的“骐骥一跃”。
【第五段:分论点二----重视“软环境”。当所有人在文章中论述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时,你要学会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城市高楼大厦这些“看得见的硬环境”和服务治理这些“看不见的软环境”,每一个看得见的东西都对应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个看不见的恰恰是你在写作时可以脫穎而出的地方。】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过,“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千百年来,城市都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排列组合,而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容器,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秩序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城市同样肩负着“文明的使命”:在高楼大厦之外,更要以良政善治诠释何谓“现代文明”。
【第六段:结尾。名言+展望,利索结尾。】
【金句那么多•我只记一句】一方面,要优化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重视看不见的“软环境”。【复习到了这个阶段,有些结构一定要背起来、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