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我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我认了。
他们说我粗俗鄙陋,没上过台面,我也认了。
他们说我昼游朱雀街、夜赏平康巷,一朝登第,看似神彩飞扬,其实一股子穷酸样儿,我笑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登科后》确实是我写的。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我的春风得意、狂喜难抑,并不是为我,而是为了我的老母亲裴氏。
那一年,我都已经46岁,是一个已过不惑的中年大叔了,就算曾经有过豪情满怀的时刻,也渐渐地凉了,难道我还会如小伙儿似的年少轻狂么?
虽然这是我的第三次科考,然而,于科举本身,我还是并不很在意的。
我所在意的是:能不能考取功名,遂了老母亲裴氏的心愿。
当然,我也知道,老母亲希望我博取功名,博个一官半职,也全都是为了我的日后能够平安顺遂。
我从小便有些孤僻,自从10岁时候父亲在县尉任上去世,我便更加的不爱说话。母亲一个人要拉扯我们兄弟三人,非常的不容易,作为家中最年长的男子,我从最初的少惹是非少添麻烦,终于成长为能够替母亲稍稍分担一些辛苦,排解一些忧愁。
终于,两个兄弟也渐渐地长大了。母亲对我说:一个大男人,不能老是蜗居在家里,应该出去。于是,我便出去走走了,在我30到40岁的这一段时光里。
我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但是,这外面真是没啥好看的。你看看中原:“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你看看江南:“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你再看看帝都洛阳:“洛民萧条久,威恩悯抚难。”自打战乱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民生艰辛,万物萧条。飘荡日久,我很想家了,想家中的老母亲了。
然后,我便回家了,回到了湖州武康,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我成长的那个地方,那个有老母亲的地方。
到家那日,我的老母亲倚门而望,热泪盈眶。我这才知道,原来她也是盼望着我归家的。可是,没过多久,母亲又一次催促着我离家,她要我去应进士试。我去了。
然而,792年、793年,我接连两次落第。说句老实话,我微微有些诧异的。在我游历大江南北的时候,也结识了一些人,比如陆羽,比如韦应物,他们都对我作品赞赏有加。我自认也还算可取,可是怎么就中不了呢?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没中就是没中。我有些羞愧地回到家里,母亲和妻又一次倚门相望,笑脸相迎。这竟让我有些恍惚,她们到底是希望我在家还是出门。
直到母亲替我扯衣角拍浮尘时,半开玩笑地说了句:“这次的针脚密,回来得也快。”我才若有所悟。我依稀记起,母亲在和妻闲话家常时有说过:“粗针大线,出门的人回来的就迟。”原来我每一次出门,她们为我做新衣,总是挑灯夜缝,缝了一针又一针。那密密麻麻的针脚让游荡在外的我一次次感觉到她们的温暖,却不想竟还有这样的寄托在其中。
那么,答案是很明白的呀。她们,心底里是希望长伴长相依的。
其实,我也一样呀。那么,从此以后,虽说家贫如洗,虽说男儿当顶头立地,我却再也不想出门,我只想在家中,和母亲和妻子和孩儿们过那最简单的柴米生活,平静如水,一灯如豆。父母在,不远游。到底不是古人们胡乱说的。
可是,母亲啊,您为什么却坚持着要我继续考功名呢。好吧好吧,既然您要我去,我去便是了,只要您老人家欢喜便好。哈,只是这世上的事情咋就这么好笑呢。在我断绝了科举之念三年后,居然中了,很容易地就中了。呀,赶紧的打马扬鞭完成这欢庆仪式呀,我要赶紧的回乡告慰老母亲啊。
那一次回乡,真是无限欢喜,我从老母亲的涕泪纵横中看到她的如释重负。当然,我也一样。
在这之后,听从母亲的建议,我曾短暂出任溧阳县尉,一个和我父亲一样的职位,但是,我做得很不开心,而且每每想到父亲,便心情郁闷。知子莫若母,老母亲她心疼我,不到二年,她便让我辞职不干了。唉,我是放飞了,只可怜我老母亲一生都没有享过儿子的福啊。
我在第一次参加科举时结识了韩愈,这位小我17岁的小老弟顺风顺水,发展得很好。后来他在各个场合都极力推荐我,让我这个远在穷乡僻壤的村野之人居然也有了江湖之名。不知道这能不能够让母亲大人稍有安慰。我想,她应该是欢喜的吧。
虽说我年少失怙,但是,我年近六十,尚有老母亲可依偎,可侍奉,可承欢。这才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啊。唉,身为人子,我真是幸福,然而,无以回馈,我又是惭愧的。悠悠寸草心,终归是难报三春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