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33)《王昌龄、李白、王勃、王维的送别诗》

【古诗赏析】(33)《王昌龄、李白、王勃、王维的送别诗》

2021-01-11    11'12''

主播: 冯河

227 0

介绍:
【古诗赏析】(33) 《王昌龄、李白、王勃、王维的送别诗,堪称绝唱》 ①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公元738年,王昌龄因为同情张九龄,被李林甫手下的人排挤,贬至岭南,后来遇赦回京,又改任江宁丞,不过还是贬谪之职。这段时间,他与一位叫做辛渐(的)朋友十分聊得来,经常吐露心声。 公元742年,辛渐从润州北上洛阳,王昌龄便送他到了润州,然后分手。分手时,王昌龄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是倒叙的手法,前两句是破晓十(时shí)分,送走辛渐的场景。寒冷的秋夜,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满江皆是雨点的涟漪。清晨送走好友之后,不见好友身影,只有楚山相对而望,倍觉孤寂和惆怅。 后两句,是分别是(时shí)王昌龄对辛渐的叮嘱:此去洛阳,如果有亲友询问我的情况,你告诉他们,王昌龄还是那个纯净无暇、品格高尚的王昌龄。句中的冰心,是指纯洁的心。玉壶,是道教用于(品pǐn),也是比喻心地纯洁。 近现代作家冰心的笔名便来源于此。《唐诗镜》说此诗“炼格最高”。 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所写的一首七绝。他们二人,和王昌龄都是好朋友,并且互相都写过送别诗,不过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了名篇,这就是其中一首。 孟浩然属于诗坛前辈,成名已久。李白游历天下时,曾在安陆住了十来年,于此,他二人互相欣赏,结为忘年交。公元730年的初春,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武昌将孟浩然送到了江边。 因为在武昌分别,所以首句说从黄鹤楼辞别,言明地点。第二句则说出时间,三月,还是烟花迷离的三月,孟浩然去往扬州,一个美丽的城市。 载着故人的小舟,逐渐变小,帆影最终消失在目光尽头的碧空下。李白依旧没有离开,仍然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似乎要目送好友直到扬州。 对于这首诗,宋顾乐形容得非常好:“如朝阳鸣风。”李白这首七绝,简直将唐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呈现到了极致。 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的一首五律。很多人说,王勃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可能唐诗一哥,轮不到李白。虽然是初唐,但这首律诗的几处对仗十分工整。 少府是官职,从题目可知,王勃是送一位姓杜的官员去蜀地上任。 首联描写的是长安城,短短十个字,就将唐朝京都的气象描写得无比宏大,同时还点出了友人将要去的地点。“五津”代指蜀地。 男人之间的送别,没有那么多情长不舍,王勃告诉好友,自己的心情,和对方是一样的。同为游宦之人,对于背井离乡能够感同身受。很多时候,一句“我懂你”,就足以让好友放下防备,也止不住泪水,知己难寻啊! 颈联则说了,只要是知己,彼此相知,四海之内,无论何处,哪怕天涯海角,都像是邻居一样。宋朝的秦观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王勃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表达的是只要情深,则可以无视时间,另一个无视空间。 所以最后,王勃劝好友,不要哭哭啼啼,像小儿女那样,把手巾衣袖都沾湿了。 王勃这首诗,一改其他送别诗悲伤缠绵之态,言语中尽显旷达,意境宏大,气象壮阔,对盛唐之诗,影响非常大。用两个词形容此诗:格高、气厚。 ④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的一首诗。在盛唐,王维的名气,是不下于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唐诗排行榜》第二,可见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之沉醉。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古人对好友经常会以家族排行来称呼。安西则是安西都护府。 渭城的清晨,细雨迷蒙,微风拂过,便感觉脸上一阵温润,路上的灰尘被打湿,无法随着车马扬起,空气清新了不少。旅馆周围的杨柳树木,经过细雨的滋润,更彰显生机,青翠的枝叶,焕然一新。 临别之际,王维端起酒盏,诚挚地劝道:元兄,再喝最后一杯酒吧,等西行出了阳关,便没有故人陪你饮酒了。 通篇没有不舍,但不舍尽在酒中。许多人对此都有共鸣,所以此诗被谱成曲子,名为《阳关三叠》,许多人送别时,都会唱弹这首曲子。 宋代的刘辰翁说: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他称赞此诗为古今第一七绝。而明代《唐诗绝句类选》,称此诗是送别诗的绝唱。 以上四首诗,虽然同为送别,但各有不同。王勃的作品,尽显唐诗气象,而其他三位,尽现唐诗绝句韵味,由此管窥(kuī)唐诗,可知其为何是传统诗歌的巅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