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秘史之十六】(19)
《金州1377,明朝大将马云、叶旺、韦富、张良佐……》
作者:王国栋
诵读:多吉嘉措
我们魂牵梦绕的金州古城,实际是一座明城。
在辽南说到明城,必然要说到明朝的两员大将:马云和叶旺。
马、叶两员战将是朱元璋最先派来收复东北的先遣兵团司令和政委。就像当年解放战争初期,***派**、罗荣桓先到东北开辟根据地一样,从而一下子打开了东北局面。
和林、罗不一样的是,历史上的马云和叶旺,常常同时出现在史书之中,总有一些形影不离的意思,“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例如:两个人都是安徽庐州人,都参加了红巾军起义,都隶属于朱元璋的淮西旧将谢再兴的长枪军,同为千户。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便开始招抚东北。这时辽东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很雄厚,在辽阳、沈阳、开原几处都有重兵盘踞。
1371年,盘踞在今天普兰店境内巍霸山城里的刘益宣布起义。
刘益是元辽阳行省的平章政事(约等于副省长),当时他控制的势力范围是“金复海盖”四个州。
朱元璋马上派人去给刘益封了一个衔:辽东卫指挥使司的指挥同知。通俗的说,就是大明辽宁军区司令员。可惜刘益刚宣布起义,就被部下洪保保、马彦翚(huī)合谋杀害。
朱元璋遂决定派遣叶旺和马云向辽东进军。
朱元璋对马云、叶旺两人说:“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shù)守。朕功未暇,乃有盖州诸将共意来庭,固守其地,以待朕命。”
马云、叶旺两人领命,准备渡海启程辽东。他们未开船之日,山东登州府一带海域浊浪滔天,弄得将士们人心惶惶,毕竟是木船啊。
但马云胸有成竹地说,三日内放晴,因为我们是正义之师……肯定……
果然,他们从登州上船航行了一天一夜,无风无浪,顺利到达狮子口。
因为旅途顺利,马云、叶旺把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口。
叶旺和马云辽东登陆后,先占据金州。金州是刘益部将张良佐在这里镇守,《全辽志》载,张良佐“兵屯金州,垒土为城,丞房暠(hào)力赞刘益奉表归附”。
马云、叶旺在金州设定辽都(东dōng)卫,以金州城为治所,也就是说,这里是大明辽东军区的司令部。司令部设在这里,下面人马立即开始督修金州古城。
但马、叶二将很快又北上辽阳了,所以金州筑城事务开始是由张良佐负责的。张良佐被任命为辽东卫指挥佥(qiān)事,即军区司令助手,但张良佐接手金州没几天,朝廷考虑到这里是他原来的地儿,对他有所顾虑,于是把他调到复州城去了。
你正干得一包劲,上级却把你调走了,说明还是信不过啊。
新任命的金州卫指挥同知韦富是湖北黄州人。
韦富曾任江西袁州卫指挥同知,被紧急调任金州卫任指挥使,奉命督修金州城。他与副手王胜,亲率军民伐薪烧炭,辟(pì)窑制砖,以青砖逐段包砌金州土城墙的内外两面,包括垣(yuán)顶、马面、女墙及四个城门,整个筑城的工程量相当巨大。
在金州筑砖城,人们一定要问,金州城墙的大青砖从哪里来呢?
在金州烧制青砖,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开始朝廷要求修砖城,这对金州古城在建筑质量和形象上,都是一个质的提升和跨越。但金州地区过去并无大砖窑,所以这难坏了监修官韦富。
这一天,韦富出门散心,信步来到了金州城外南三里,在荒无人烟处偶遇一座小土窑正在为大户人家烧制陶罐花盆等。韦富询问窑主,是否能烧砖来帮助筑城呢?
窑主回答,没有烧制过城墙砖,但听说韦富是为了修筑金州城的城墙用,就答应一定帮忙试一试烧制城墙砖。
韦富于是与兵丁在此建起了一座土窑,在窑主的指导下,从大黑山运来了许多柴草。待砖坯晾干之后,开始装窑烧砖。
第一窑烧了7天,出炉后砖坯成了酥饼。
第二窑烧15天,砖坯虽然硬了,却四零八瓣不成型。
第三窑烧到第10天,老天突然下起大雨,而且连下三天三夜。雨过天晴,兵丁们打开窑门之后大家都惊呆了,红坯变成了青砖,方方整整,而且坚硬如石。
于是韦富令兵丁又装了一窑砖坯,烧到第十天停火,封窑顶往里灌水,闷火3天后再出窑,果然取得了成功。
韦富任命窑主为筑城烧砖大总管,在南山村一排建起10座大砖窑,这边厢烧砖那边厢修城,终于用大青砖把金州土城里里外外都包砌起来,筑起了一座雄伟的金州古城。
其实明代包砌金州砖城时,使用的青砖出处已不可考。也有说在西海的前石后石村;也有说就是用护城河挖出的泥土。但是清代在几次重修金州城墙时,所使用的青砖是由南山村高家窑烧制的。
据说高家窑旧址在原金县汽车配件厂一带,该窑规模大、产量高,有大窑两座,雇用人夫150余人。每窑装砖坯1万块,烧窑四昼夜,再将烟口和护门封闭七昼夜,用400担水逐渐渗入后才开始出窑。
高家窑世袭祖业,工艺极其考究。黏(nián)土与沙土的比例为一百比一。坯泥水量适宜,以人夫轮踩。全部工艺流程,从选料、制坯、装窑,烧窑到焖火渗水,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重视质量,讲究工艺,这是清代民间作坊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到洪武十年(1377年),筑城工程终于全部竣工,一座雄伟的砖城屹立在辽南大地上。
金州城池的修建,我们应当敬仰韦富的设计和主持之功,更不应该忘记那些能工巧匠和辽南军民的血汗奉献 。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记载,叙述上最常见的就是马云、叶旺这样的并列关系。似乎马云是一把手,叶旺是二把手。如果仔细阅读《全辽志》和《辽东志》以及《明史》,会发现史书记载上,叶旺多是排在马云前,而且叶旺在辽东任职的时间要比马云长得多。如果说两人当时的脚色分工,马云更像是一个政委。
再说这个张良佐,是投诚过来的,朝廷开始还信不过,但由于辽东还有元朝纳哈出集团的存在,所以明廷并没有将张良佐等人调离辽东,而是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巩固大明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所以,张良佐实际是第一任的金州卫长官。之后朝廷调张良佐到复州卫、盖州卫、包括沈阳城等多处任职,官声极好。张良佐以95岁高龄逝世后,他的儿子重金聘请了当时才华横溢的大学士解缙(jìn),为张良佐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张盖州耆德记》。
这时候,张良佐的儿子张翔,正是金州卫的指挥同知,这大概是金州最早的官二代,父子两人前后都担任过金州卫的最高长官。
怀念金州古城,还是不应该忘了640年前的几位明朝大将:马云、叶旺、韦富、张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