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57)
《守岁》
• 守岁
(宋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gēng)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xiá)。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注释:
1. 垂尽:快要结束。
2.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3. 欢:一作“喧”。
4. 挝(zhuā):敲打。这句是说害怕打更鼓。
5. 烬(jìn):一作“花”。
6. 蹉跎:光阴虚度。
7. 少年犹可夸:这句是说欢度除夕,年纪轻的人还满可以夸耀的。
• 赏析1:
《守岁》是苏轼在嘉祐七年(1062)年末写的。当时恰逢年末,苏轼一人在外,因为不能与父亲弟弟团聚,又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便写下三首风俗诗寄给弟弟(子由),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守岁》是其中的一首。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两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以这样六句开头,意在说明这个风俗的存在并无道理。其实,诗人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到底“守岁”是否有道理呢?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
“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时都有过的感受,诗人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了不少亲切感。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四句与开头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
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 赏析2:
前六句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
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尽,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
“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 • 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回味故乡风俗,不是东坡在凤翔时的情景。这年东坡才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
“晨鸡”二句写守岁时心理状态入细,“坐久”两句写守岁的情景逼真。这两句主要是指大人守岁说的。
纪昀(yún)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格外亲切。
最后四句为一节,与篇首第一节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
结尾十字,字面上虽然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但意在勉励子由。子由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言外有互勉之意。
赵克宜评此十字说:“一结‘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慰语也。”意思就是说,这个结尾,有积极奋发的意味在内,使全诗精神斗然振起。不是无可奈何聊以*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