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8)《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2/3)

【美文欣赏】(8)《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2/3)

2021-02-20    09'19''

主播: 冯河

106 0

介绍:
【美文欣赏】(8)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2/3) 作者:林家骊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 — 富春江 — 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这条路线以古人的诗歌创作为线索,兼备文献、文学与地理学价值。 (一、钱塘江沿线的诗歌创作) 二、钱塘江诗路的文学性审美 钱塘江诗路以沿线诗歌为基础,呈现出的文学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朴素与华美并存。 钱塘江沿线诗歌,既可以用白描手法,直观呈现江河山川情貌,引人无限遐想;又可以巧用诸多修辞,以绚烂的笔墨,形象描绘山水风神,通过文字给人以视觉冲击。 前者如白居易《咏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焦循《渡钱塘江望六和塔》“晓来江上看西岸,一塔独红山树青”; 屠应埈(jùn)《桐江辞送沈子春尹桐庐》“桐君山在白云边,海雾初开江日寒”等。 以朴笔客观描绘山川,晓畅清晰。 后者如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吴融《富春》“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杨万里《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泉从山骨无泥气,玉漱(shù)花汀(tīng)作珮声”等。 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以诗人自身的感受相点缀,将山川风物写得生动有趣。 其二,时空的碰撞与扩张。 诗人们游历于钱塘江沿线,沿途山川不仅激发了诗情,也为其带来生命的狂想,这集中体现于时间的碰撞与空间的扩张。 在时间维度上,诗人们与古今往来的人物、故事对话。 如胡曾《姑苏台》“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范钦《六和塔》“山围吴子国,江落伍胥潮”; 陈苌(cháng)《醉书桐君山寺壁》“常笑羊公同湛辈,敢羞哙等伍韩生”等。 不经意间,以有意味的意象人事怅望千秋,论学古今,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空间维度上,常以对比的方式,拉伸扩张,方位之间,视角多变。 如张翥(zhù)《登六和塔》“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 陈邦瞻《秋日登六和塔》“凤凰台北休回首,禾黍(shǔ)千秋是故宫”; 杨时《过七里滩》“拂云高雁倚风抟(tuán),下视平湖万里宽”; 黄淳耀《登钓台》“雨流岩下钓,星动泽中天”等。 或一南一北,或一在江河,一在青天,而人立于四方中,仰观俯察,与宇宙相感知,肆意汪洋,蓬勃潇洒。 其三,情、景、意相圆融。 钱塘江诗路上的诗歌创作,无论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无论是源于现实还是骋乎想象,几乎都做到了情、景、意的融合。 如沈约《早发定山》,以“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开篇,表明对山水的痴爱之情。其后数韵,描绘定山之美,以“标峰彩虹”“置岭白云”“倾壁斜竖”“绝顶孤圆”写定山情状与气象。后以“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接续,江河之浩大、草木之自然,与定山之瑰丽奇伟交相辉映。由此转入芳草寄意,以“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结尾,表明自身虽沉浮于宦海,却系心于杜兰的归隐之意。全诗色彩浓郁,画面舒展,立意超拔,自然圆融。 又如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寥寥数语,以直白之笔,写旅居秋景、延绵愁思,诗尽而意无穷。 再如刘长卿《余浦桥月下重游》,秋风飒飒,黄叶离别,青山朝暮,以带有萧条伤秋的实景与意象相叠加,离愁郁结,而末句“明日行人已远,空余泪滴回潮”则将情感渗透于文字间,又将郁结的情感通过“泪滴回潮”疏导排遣,别致而有韵味。 这些诗歌,以情驱动,以景主导,以意点睛,三者联动,在不断地调和中臻于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