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102)
《山中留客》
• 山中留客
(唐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注释
⑴ 山中:一作“山行”。
⑵ 春晖:春光。
⑶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 纵使:纵然,即使。
⑸ 云:指雾气、烟霭。
• 赏析一:
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盛唐三绝”。其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山中的春天来得迟,去得也迟。诗人想要留住客人一同欣赏山中景色,于是便写了这首留客诗。在明媚的春日里,山中的花草树木、鱼鸟走兽,一切都是生机勃发、精力充沛的样子。两位好友正欣赏景色,忽然天空飘来一块浮云,好像要下雨的样子。但是诗人不会因为怕雨水打湿衣服就想着要回去。因为即便是在晴天,云雾迷蒙的山中也依然是湿度很大,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打湿的。
留客,留到这个份上,有理,更有情。
• 赏析二:
《山中留客》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的诗作。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篇幅虽短,却景、情、理水乳相(交jiāo)融,浑然一体。全诗语言质朴,虚实相间,跌宕自如,词浅意深,耐人寻味。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 —— 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 ——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zhí zhú)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