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181)《蝉》(唐•虞世南)

【古诗赏析】(181)《蝉》(唐•虞世南)

2022-04-04    04'16''

主播: 冯河

53 0

介绍:
【古诗赏析】(181) 《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3. 疏:开阔、稀疏。 4. 藉:凭借。 •赏析: 立秋时节,高温不减,一阵阵蝉鸣此起彼伏。蝉,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昆虫,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广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大挺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写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字,让蝉声更加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因此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