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77)
《清明情思》
作者:刘明礼
清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训》则解释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既是个节令,也是个节日。作为节气,它万物皆显,气清景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令人陶然;作为节日,它是缅怀先辈、祭奠故人的日子,让人伤怀。
如果说是惊蛰叩开了春天的大门,是雨水唤醒了沉睡的山川,是春分染绿了荒芜的原野,那么清明则是蓬勃*了整个春天。清明到来,伴随着双飞紫燕与舞动的风筝,让春的讯息御风万里,翩然而至。气温与地温俱升,气候与物候相合,花发南枝,冰消北岸,桃花胜火,柳丝如烟。清明用它神奇的画笔,调和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把山川万物描绘得柳绿花红,涂满春天的景色。
清明时节,往往会有一场雨。不然,“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怎么能一诵千年?这场雨,细如丝、悄无声,却贵如油、润万物。无论地里的庄稼还是路边的花草,都望穿双眼等待着这场神奇的甘露。这是一场多情的雨,“东风催下清明雨,莺老花残又一春”。它浸绿了嫩苗,染红了桃花,洗涤了尘埃,明澈了天空,也让“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是古人的预测超凡,还是上天有意安排了个潮湿的季节来配合人们潮湿的心情 —— 这场清明雨,仿佛是思亲的泪,将世人浓浓的亲情融入其中,倾吐着无尽的哀思和悲恸。因为有了这场雨,愈发显出清明这个节日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思亲想亲不见亲蝶梦相亲,话在语在人不在音容宛在……细雨霏霏里,泪眼蒙眬中,亲人生前的点点滴滴、先贤感动天地的故事,一幕幕地浮现;长辈的教诲和先贤的遗志,一字一句在耳边回响。在追思中唤起切切真情,赋予这个特别的节日以深厚的意蕴。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是这场雨,衬托出一个别样的清明。
清明是一曲古老的歌谣。它从古老的《诗经》起源,在风雅颂中传唱,与唐诗宋词合拍,踩着岁月的琴弦,一路传承华夏文明远古习俗和礼仪之邦的孝道文化,奏响生生不息的旋律。“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这是清明节气的“文化密码”;“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是游子缠绵的乡愁;“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是清明节不尽的哀思;“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是清明寒食的传说和一个流芳百世的感人故事……
当然,清明不光有悲愁与哀思,作为一个时令,它也是踏青春游的最佳时节。清明用它充满活力的手臂,拂去残冬的压抑,掀开春华的扉页。万木复苏,花儿绽放,盎然生机涌入眼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此时的天气,不冷不热,不湿不干,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此时的原野,雨柔风顺,山清水秀,百花争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最是一年春好处,情侣手牵手徜徉河畔,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纸鸢,一家人到公园共赏梨花,三五好友结伴去郊外采挖野菜,舒朗的天气舒朗了人心情;明媚的春光温暖着行走的路程,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斜风细雨,燕子呢喃,都成了大自然与人交流的语言。
清明是一滴雨水,年年湿润在心头;清明是一盏灯,蜡光相映,寄托着爱,祭奠着生命;清明是一抹乡愁,心中长留的是那片平原、那座高山、那片海、那个院、那棵树、那个人、那脚下的土地和那些年的春夏秋冬;清明是讲不完的故事,是道不尽的情愫,是绵绵长长的记忆和世世代代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