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阐释的罗生门:在梦与病的边界,穿越潜意识创伤 | 乔晓萌x李沁云

209 阐释的罗生门:在梦与病的边界,穿越潜意识创伤 | 乔晓萌x李沁云

2024-10-11    72'01''

主播: 跳岛FM

309 4

介绍: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假后返工第一周,你的精神状态还好吗?打开社交媒体,页面总会出现一篇篇供人自我分析的症状表:“有这些习惯的人可能是ADHD” “发现身边的NPD人格”“原生家庭不幸可能引发焦虑症”.......从星盘到八字,从心理咨询到精神分析,我们总试图在为纷繁芜杂的情绪寻找一个落地的诊断:“原来不是我不够坚强,只是我生病了。”为何我们想要通过诊断来确证自我?健康与疾病的边界,又由谁来界定? 本期跳岛FM,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有着丰富的临床经历的精神分析师,洛杉矶当代精神分析学院的候选精神分析师乔晓萌,与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及学院成人精神分析项目候选人李沁云,一起聊了聊精神分析史上的著名病人——少女“朵拉”。弗洛伊德曾对她的“歇斯底里症”进行了为期十一周的治疗,并将病案出版为《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片段》。一百多年之后,少女“朵拉”的曾孙女卡塔琳娜·阿德勒在小说《伊达》中将本名“伊达·鲍威尔“还给了她。 朵拉与伊达、临床病案与文学作品,形成了玄妙的罗生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过度解读吗?所谓“歇斯底里症”的诊断是厌女的吗?时隔百年,曾孙女的文学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还原伊达的生命体验?精神分析的终点,是抵达创伤,还是穿越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