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岛上主播:方岩
为什么我们读非虚构?是试图探头向他人生活投去好奇一瞥,还是想要跳出熟悉的日常,借旁观者的角度观照自身?或许正是因为非虚构独有的那份“在场感”,能让我们贴近历史的侧影,从大事件的回响中照见当下的处境。
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请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项目的总策划张吉人,共同探讨非虚构为何动人。从《寻路中国》到《无缘社会》,非虚构写作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捕捉中国乡土和日本孤独社会的细腻图景;从《寡头》到《末日巨塔》,我们得以打破历史的幕布,洞见“大事件”中浮沉的微幽人心。非虚构写作不仅在记录中追问真相,更在记忆的重建中挖掘我们未曾察觉的细节。
大约,非虚构写作的力量就在于提出问题,而非提供现成答案。好的非虚构写作会让我们在那些冷静、细腻的观察中找到共情。让每个写作者和读者在大历史与小故事交错的边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