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05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马老关于道的精彩描述】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层意思: 一、老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从大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属于大道运化中一个短暂的过程,《庄子庚桑楚》里说“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意思是说,大道是运化流通于万物的,万物从大道中一分化出来,就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这个个体也就失去了与大道保持一致的整体性,于是它就有了生和死,成为一个短暂的过程了。万物无不如此,人也没有例外。 二、大道是无情无欲的,仁爱不是大道的本性。它的运化有利于万物,但这是人的感觉。 三、圣人以大道为榜样,虽然圣人也是人,会有感情,但处世应当努力戒除感情。
【马老译文】天地不仁爱,把万物当作冥器的草编狗。圣人不仁爱,把百姓当做冥器的草编狗。天地之间就像个张和的鼓风器吧?里边是空虚的,但鼓出的风永不穷竭,越是鼓动,吹出的风越多。说的越多越会陷入困阻,不如持守正中。
【憨山大师译文】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仁,好生爱物之心。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故虽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虽爱而无心。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虽重而知终无用也。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犹,似也。橐,即皮韝。乃鼓风铸物之器。籥,即管籥。乃承气出音之器。屈,枉己从人之意。动,犹感触也。谓橐籥二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未尝恃巧而好为。故用不为伸,不用则虚以自处,置之而亦不自以为屈,故曰虚而不屈。且人不用则已。若用之,则触动其机,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动而愈出。然道在天地,则生生而不已。道在圣人,则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大道之妙如此。惜乎谈道者,不知虚无自然之妙。方且众口之辩说,说而不休,去道转远,故曰多言数穷。不若忘言以体玄,故曰不若守中。盖守中,即进道之功夫也。
【笔者续貂】这一章很容易被后人误解,天地生养了万物,而天地并没有一个仁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我”创造了一切,她是天地之间成化的自然体现。在天地之间,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一样的,也没有被生养的概念,这里离名离相,没有人、物之分。我们的圣人敏锐的体查到这一点,圣人所涉及的社会制度、所传授的经典是面对百姓设立的,同样在圣人的眼里也是离名离相,没有一个“我”在,也没有一个被接受者在,和佛家的“三际托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仁”也只是后人给人际交往给出的一个“概念”而已啊!
天地之间,就像“橐龠”一般,激荡着能量,这股原始的能量赋予万物生机,老子这里用艺术般的描述,为大家勾勒出了天地之间的真相,天地之间能量的交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也是完美无缺的描述,比如现在北方是盛夏,大地的热量冲出地表,直达九霄,而到了深秋时节大地的能量又会潜伏到地下。我们地球的万物就是在天地的能量一起一伏之间完成生命的轮回。这股天地的原始能量看不见,摸不到,而她又是无处不在的,万事万物都在享受这股力量啊,我们看到山川河流,鸟兽鱼虫,大气然的一切,最原始的能量还是来自天地的!说到这里,老子好像看了我们一眼,轻叹一声,“说多了也没用,懂得不用说,不懂得说了也没用,还是持中吧,点到为止啦......”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