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鸡娃妈妈的后悔自述
作者 | 牧青野,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王霞
当妈这么多年,最深的感触就是:养娃后,我就成了“你”。
生娃前,对于鸡娃现象,很多人几乎都会风轻云淡说要放平心态。
可等娃出生,带娃成长的过程中却大都开始理解其他父母。
自己也会不自觉顺应内卷潮流,慢慢活成别人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学习挑战,一点都不逊色于我们这些成年人的职场厮杀。
作业、补习班、兴趣课、中考、高考、就业……孩子们面对的压力,一波波扑来,没有一个能让他们停下。
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牧羊人一样“赶”着孩子挤往一个个小终点;
孩子拼命挣扎在父母的期待和规划中,完成一场又一场没有自我意愿和目标的奔跑。
可当某个时刻,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才发现,父母和孩子早已经被这场充满焦虑和恐惧的行程,裹挟得面目全非……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对鸡娃母女的真实故事。
女儿王食欲,小时候爬山爬树,看一草一木,辨别北斗七星。
后来,进入一所朝阳区的区重点小学读书。
同学中不乏单词量超过1500,会背唐诗三百首的学霸,而她却因为好动被老师怀疑多动症。
接受不了高压力的学习节奏,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赶上了北京最早一波的电脑划片试点。
为了冲刺进目标学校,一天9门课,马不停蹄上培训班,成为她的日常。
回忆那段时间,她说自己像黄油一样随意被人切割塑型,她也曾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妈妈说:
“考上好初中,就能考好高中,就能考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
在被母亲拼命鸡娃后,她虽然没有如愿考上理想初中,但最终考入了北京四中。
之后自学生物,和同学拍摄纪录片,以第一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出国工作。那段时间,也是她母亲的高光时刻。
当初的拼命鸡娃,让她荣登“优秀家长榜”,她多次在发言中分享经验:
教育就像放羊,我们要做牧羊人,要目的一致,把孩子赶往北京市区重点学校。
分!分!学生的命根!
把孩子架起来,让她觉得自己不平凡,她自然会向优秀和杰出奋进。
可是,多年后,女儿情绪、心理双双出现问题,回顾过往,这位妈妈才渐渐明白问题所在。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她也和全天下的母亲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爱给女儿,也是那段时间,女儿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随着女儿长大,老师和身边其他人的评价,让她开始怀疑自己对女儿的“放养”是否正确。
又面临人到中年,工作、养育压力两座大山,压得她渐渐喘不过气。
再回忆自己的童年,这位妈妈想起当年她的母亲曾说过的话:“你是个女孩,不努力,以后怎么办?”
当年的她,就是在母亲的训诫中长大,才考上大学。
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看着当下竞争的残酷,她决定像母亲当年鸡自己一样,开始鸡女儿,
甚至在女儿考上四中后,想着再鸡一鸡,说不定能上清华北大。
即使后来被四中道元班先进的教育理念冲击,她依然不管不顾把女儿拉回到自己鸡娃的规划中:
“妈妈做不了社会精英,发财也晚了,也竞争不过你同学的父母,所以你要努力,以后不要和我一样。”
没想到被女儿的一句“要不你也现在开始努力?我进年级前30,你提个干?”怼到哑口无言。
《儿童发展》中写道,人是有“群组效应”的。
也就是说决定某个群体特征的方式,并不一定取决于他们的年龄,而是更多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相同的出生环境、时代背景、教育资源等。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准则,很大程度上是有时代烙印的。
很多人到中年的父母,他的教育理念最深处的标准,大都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绝对与时俱进,符合现在这一代孩子的。
就像储殷教授曾说过的,现在的孩子,是互联网一代,面临巨大的信息量,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你还在给他们说好好学习长大就能不吃苦,他们已经在思考什么是虚无主义。
我们不能拿着过时的经验,去强加在现在的孩子身上。
一旦父母的格局让他们误以为狭隘,那他们势必会作出对抗行为,区别只是矛盾爆发时间的早晚而已。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父母总想‘治疗’孩子,却不知道孩子只是表象,问题源于父母自己。”
养孩子这条路,怎么走都有遗憾。
父母处理不好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就会让孩子花费一生去买单。
知乎上有人问:那些从小拼命被鸡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有人回答:小时候被鸡得多疯狂,长大后努力自愈时就有多绝望。
“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它的价格。”
就像这位妈妈说的,最初拼命鸡娃时,她对女儿的初心是好大学、好工作。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她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到达了幸福的终点时,所有的美梦都戛然而止。
某个早晨,她突然接到女儿哭着从国外打来的电话:
“妈妈,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
“就是活得很丧,没有意义!”
“我有点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直到后来,她才知道,女儿早已抑郁。而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些都是后来她才从女儿口中得知的。
教育出一个对生活意义绝望的孩子,绝对不是为人父母的初心。
可这个女孩,那时候对自己来这世界的意义已经产生了怀疑。
后来,在陪女儿治疗抑郁的那段时间,无数个苦苦熬着的夜晚,这位妈妈一次次反思自己:
当初为了女儿学习不分心,她不让女儿帮忙做任何家务,连女儿想买一盆花的请求也会拒绝;
甚至会在女儿想要施舍乞丐时,用“人都有不同层次的贫穷”激励女儿一定要努力;
女儿向她倾诉压力和难过的时候,她丢给女儿的只有冰冷冷的批评、指责;
女儿被同学孤立,她指责女儿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女儿曾向她靠近过无数次,但每一次的回应都只落入了空巷。
这个女儿的过往,就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活在妈妈的“鞭策”中。
等某一天女儿长大了,不再需要妈妈“抽打”了,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目标和方向。
而这个时候,女儿又刚刚成长为大人。
往后看,妈妈已经“功成身退”不再是自己的依靠;
往前看,习惯了活在妈妈的规划中的女儿,也早已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该往哪走。
当然,这一切并不代表她对女儿的教育带来的都是坏处,女儿后期在自己写的书中也会说很感谢妈妈给自己当初的鞭策。
但是,过度鸡娃带给女儿的后遗症,也差点让她和女儿陷入万劫不复。
有人曾说:孩子会用一生的牺牲,来证明父母的过错。
父母想要的是结果,而孩子撑的是整个过程。
我们在为自己当年的“英明决定”窃喜时,却看不见孩子身上被留下的一道道伤痕。
《家庭的觉醒》中曾提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和“真我”的一面。
“自我”是非理性的一面,是一种在情绪控制下容易产生的错觉,会表现为控制欲;
而真我是真实的一面,是一种忠实于自我的真实人格。
拥有“真我”的父母,才能养出拥有“真我”的孩子。
但很多家庭的现状却是:
父母被外界的环境、内心的恐惧、自身的焦虑和认知的局限所束缚,让虚假的“自我”成为了教育孩子时的主导。
用一句话来形象地描述就是:“失控的父母,养出抓狂的孩子。”
有句话说,自洽的父母,才能养出自洽的孩子。
自洽,是真实地认识,真实地接纳。
父母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恐惧,接纳孩子是和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个体,才有可能碰撞出全新的人生火花。
就像前文的这位妈妈一样,在反思自己曾经对女儿的过度鸡娃行为后,她才发现:
自己压榨了女儿所有的童年时光,其实是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买单。
后来,这位妈妈和女儿开始一起寻找帮助女儿自愈的方法。
女儿会去做动物形状的蛋糕,用糖霜给烤好的饼干画衣服,再送给好朋友。
她也会鼓励女儿把当初喜欢的写作捡起来,像小时候一样去写日记,记录每天的一件件小事……
她曾经不让女儿做的事,长大后的女儿,如今又一件件重新捡了起来。
而如今她最大的意愿,只是希望女儿能重新恢复身心健康。
你看,到最后,疯狂鸡娃时以为绕过了的路,最后都会补回来。
“领航人”的认知,决定了后面“船只”的前进方向和最终能抵达的航行目标。
父母能站多高,看多远,孩子的未来就能少走多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