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好学能问篇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从识字开始,有老师的教导,有同学的帮助,回到家里,更有父母的关心,这一切,多么值得我们珍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问学问,有学有问。有学无问,难免只是做了个“复读机”;有问无学,恐怕除了仰脸向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思考。因此,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就不仅要努力掌握知识,还要善于发问探讨,深入消化,这样才能使外在的学习化做内在的能力。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好学能问篇”,学习做一个勤学善思,能有所发明的人。
第一课
教学之道 贵在成人
经典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u。窦dou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词语注释
1初:人类生命的开始。
2性:随着生命产生而具有的自然之性。
3习:后天生活环境所养成的习性。
4孟母:先秦儒学大师孟子的母亲。
5机杼:纺织器具。这里代指织机上还没有完成的纺织品。
6窦燕山:窦禹钧,五代时期的范阳(今北京)人。范阳有燕山,人称窦燕山。他任尚书之官,五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任职,都有成就。当时著名文人冯道赠诗称颂:“灵椿chun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原文意译
人在初生时,本性皆善。这种善性,都是相同的,但随着环境的习染不同,差距就逐渐拉大,或是好,或是坏,人与人就不再一样。所以,如果从小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就会丢失,而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能够专一持久。孟子年幼的时候,母亲为了使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多次搬家。因为孟子逃学顽皮,母亲挥刀割断织机上的丝线,用残毁的布帛启发孩子,要有成就,就必须有毅力。五代时期的窦燕山,身体力行,教育五个儿子成才,天下人都传扬他的事迹。生养孩子而不教育,这是家长的过错;传授知识却不严格要求学生,那是老师的懒惰。小孩子不学习文化,实在是不应该的。幼年不知勤奋学习,老时无知,后悔都来不及。不经过细心的打磨雕刻,玉石不能成就精美的器具;不经过刻苦的努力学习,人就不会懂得知识与道理。
简要评述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其作者说法不一,有说是王应麟lin,也有说是区适子,明清两代又有学者对此书做过删改,近人章炳bing麟也曾作过修订。它是我国宋代以后儿童的学习课本,流传广,影响大。三字一句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这一段开篇的文字,从人性的角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告诉孩子要努力学习,更告诫教师与家长千万不可放松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并通过孟母三迁与窦禹钧教子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家庭与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面。读这段文字,既要强调施教者的努力,也要告诉孩子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期待与苦心。
相关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母亲一人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他们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年幼的孟子就常常与小伙伴玩办丧事的游戏。母亲觉得不好,就搬到邻近集市的地方去住,于是孟子就与小伙伴玩做生意的游戏。母亲又觉得不好,就将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下,小孟子被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深深吸引,也学着大声地诵读,母亲笑了,不再想搬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