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课崇道乐善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

1.1第一课崇道乐善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

2016-11-28    08'05''

主播: 赵晓丹襄阳

195 5

介绍:
第一单元 明德修身 本单元共四课。主要择取了古代典籍中先贤们对道德及其重要性的论述、对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的思考,以及修德、养生、惜命的言论观点,表达了古人以下一些方面的思想: 第一:崇道守善的思想。道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不可以须臾离弃。君子要志于道,守于善,达不离道,穷不失义。 第二,继善成性的思想。继承天道之善,以成就自己的美德和事业理想,这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第三,养性成德的思想。人的德性需要后天的磨炼,君子要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善行、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行。 第四,修德乐生的思想。修德与养生具有一定联系,道家认为生命可贵,因此要重生、乐生,而修德可以养生。 通过本单元的诵读希望同学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这一问题能有所思考。 第一课 崇道乐善 1.1 经典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词语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指儒家修己教人,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朱熹称为“大人之学”。道,原则,宗旨。 2明明德:弘扬上天赋予人的光明德性。前一个“明”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亲爱民众。宋人程颐、朱熹注为“新民”是曲解。 4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于,停留在。至,极。 5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有定,树立了永远不变的信念。 6静:镇静不躁动。 7安:指心思安稳、从容。 8虑:指思虑、思考世间万事之理。 9得:收获。 10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事物都有根本与枝末,都有发生与终结。本末,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产生的现象。终始,指由开始到终结的过程。 1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了以明德为本始,从而达到至善境界的先后次序原则,认识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12《礼记•大学》:《礼记》是战国至西汉的礼仪论文汇集,由孔门后学叙述,汉人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属《十三经》之一。《大学》是《礼记》其中一章,唐代经学家很重视。北宋司马光将其抽出独立成书,南宋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四书”,认为《大学》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是“四书”之首。 原文意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上天赋予人的光明德性,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宁静不躁,宁静不躁才能够使性情安稳从容,性情安稳从容才能够周详思虑事物的道理,思虑周详细致才能够有所收获。事物都有根本与枝末,都有发生与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离掌握事物的规律就不远了。 简要析评 本章为《礼记•大学》的开篇,提出了大学的三条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且陈述了“知止”到“识道”的渐次过程。后来的儒家学者认为,这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门台阶,由此循序渐进,必能使精神升华到至善的道德境界。我们今天进行道德修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和自觉的实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