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经典原文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吕氏春秋•孝行览》)
词语注释
1凡:大凡。
2务本:致力于根本。本,根本。
3众:使……众多,形容词作动词用。
4莫贵于:没有比……更重要。
5人主:国君。
6名章荣:名声彰显荣耀。章,显扬。
7下服听:部下服从听命。
8天下誉:天下称誉。
9处官廉,临难死:当官的时候廉洁自律,面临灾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临,面临。
10耕芸疾:耕耘更加卖力。芸,通“耘”,除草。疾,卖力。
11罢北:指失败叛逃。罢,通“疲”,困乏、疲敝。北,败北。二人相背为“北”,打仗失败,背向敌人逃跑叫败北。
12《吕氏春秋》:战国后期吕不韦任秦相国时召集宾客游士编撰的一部百家思想资料汇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40篇,二十余万言。全书没有统一的思想体系,表现了“兼畸儒道,略合名法”的杂家特征。因其保存了各家思想资料,故史料价值较高。
原文意译
大凡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须先致力于根本然后才处理末务。所谓根本,不是说耕耘种植那些事,而是致力于人。致力于人,不是人民贫穷而让他们富裕、人少而使其众多,而是要致力于人的根本。人的根本没有比孝德更重要的。国君要孝顺,那么名声就显耀,臣下就服从听命,天下就称誉。大臣孝顺,那么侍奉君主就会忠诚,当官就廉洁,面临灾难就能够挺身而出,以至于奉献生命。士人百姓孝顺,那么耕耘就会更加卖力,保卫国家就会坚守不动摇,作战也不会失败叛逃。可见孝德是三皇五帝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法则。
简要析评
《吕氏春秋》这里所论述的是:孝为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自人主以至于士民百姓都应该致力于孝德。孝德立,则君主名显威扬、大臣忠公廉洁、百姓勤劳勇敢。可见孝德是万事之纪纲,帝王之本务。这种观点是儒家孝德的演绎。治国首倡孝德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以孝德取代其他道德,更不能取代法制。
延伸阅读
王祥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字休征,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朱氏。但是继母待他并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王祥的是非。久而久之,王祥的父亲也不再疼爱他。
有一年冬天,天气极为寒冷,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大地被寒冰封锁得严严实实。王祥的继母朱氏生病了,病中的她十分想吃鲤鱼,但天寒地冻,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根本无法捕捉鲤鱼,于是王祥便赤身卧于寒冰之上,希望用体温暖化坚冰,捉到鲤鱼回去奉母。也许是他的一片孝心打动了上天,忽然之间冰面裂开,跳出两尾鲜活的鲤鱼,王祥喜极,带回去给母亲吃。而他于寒冬卧冰求鲤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包拯辞官事双亲
北宋以廉洁著名的官员包拯还是一个大孝子。他是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开始考中进士时,曾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都已年老,他想时时侍奉在身边,便推辞不去就职。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随他去赴任,包拯于是就辞官回家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包拯在父母的墓旁搭盖了小屋居住,按儒家礼制守孝三年,三年过后还犹豫着不忍离去,乡里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又过了很久,他才去赴任,做了天长县的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