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三课为孝之道第二单元四年级上册

3.3第三课为孝之道第二单元四年级上册

2016-12-21    07'59''

主播: 赵晓丹襄阳

192 7

介绍:
3.3 经典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词语注释 1若夫:助词,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2安亲扬名:使父母省心安逸,为父母争光。安亲,指使父母省心安逸。扬名,使自己扬名,为父母争光。 3则闻命矣:我已经领会了。闻命,听说了教诲。 4从父之令:无条件顺从父亲的话。从,顺从。 5昔者:过去、从前。 6争臣:争,通“诤”,谏诤。下文同。 7故:所以。 8当:面临。 9焉得:怎么能够。 原文意译 曾子问孔子:“至于对待父母慈爱、恭敬,要能够让父母省心安逸,为父母争光,这些道理学生我都已经领教了。请问:作为儿子无条件地顺从父亲的话,可以算是孝顺吗?”孔子回答说:“看你说的是什么话!看你说的是什么话啊!从前,天子有七个敢于谏诤的大臣,即使他本人无道,尚不至于丢掉天下。诸侯有五个敢于谏诤的大臣,即使他本人无道,也不至于丢掉其国。大夫有三个敢于直言的士,即使他本人无道,也不至于败坏其家。士如果有敢于直言的朋友,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失去美好的名声。父亲如果有敢于直言的儿子,他也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所以,当碰到违背仁义的情况时,儿子不可以不对父亲直言谏诤,臣下不可以不对天子直言谏诤。只要碰到君父将陷入不义的情况,就得谏诤。盲目顺从父亲的话,又怎么能够算是孝子呢?” 简要析评 本节借孔子对曾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问题的辩证回答,表明了儒家孝道观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即“从义不从父”。义以为大,这是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也是儒家孝道观的一个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至于儒家所强调的“义”的内容,我们今天也要辩证地分析。 延伸阅读 长孙虑代父服法 长孙虑,北魏时期代郡人。他的母亲因为喝了酒,遭到父亲长孙真的责骂。父亲愤怒之中失手用棍子打死了母亲。于是长孙真被县衙关进了大牢,判了死刑。长孙虑便拟了一封信给当朝的尚书。他在信中恳切地说道:“父亲和母亲因为生气而争吵,本来并没有什么仇恨。只是因为意想不到的失误,父亲才失手打死了母亲,以致招来了这样的横祸。现在母亲的丧事还没有料理,父亲的性命又危在旦夕,作为长子,我感到万分地痛心。我有兄弟五人,都还年幼。我今年也才十五岁,有一个妹妹只有四岁。如果我们互相照顾抚养,恐怕也不能够保全我们的性命直到长大成人。父亲如果服刑,我们兄妹们都要陷入绝境,我们刚刚承受失去母亲的打击,又要接受父亲的死亡,实在是痛苦不堪。所以我请求以我的性命代替父亲的性命,使幼弱的孤儿承蒙您的恩惠而得以长大成人。”尚书看后上书皇帝说:“长孙虑对父亲来说是孝子,对弟妹来说是仁慈的兄长,他的行为实在是感人,也让人觉得可怜。”于是皇帝下诏特别宽恕了长孙虑父亲的死罪,将他放逐到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