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26“吴绮老师大连答疑会”吴绮、郑委老师联合答疑精华摘要
问题1:
学员ZK:想别人说自己好,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对这个问题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自己?
吴:每个人都想让别人说自己好,只要不过度就没问题。七字箴言看似简单,要真实、坚持去做才有效果,才能进步。对于上述问题,要敢于晒,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怎么晒呢?爱与幸福的表达模式是:客观描述+我的真实感受(感受没有对错)+我的反思(站在别人的角度感受别人,反思我有什么不足)+请求具体的建议和帮助(可以说说我将如何去做这件事)
郑:晒就是真实,真实才能打动人。阴影禁不起阳光的照射。“我想”——你想的不一定就是事实。当你真实地晒出来,就会体验到其实你担心的事(晒真实以后别人会看不起你)没有发生,你就会收获爱。关注别人的评价就是没有自我。敢“晒”就是有“信”在里面,“怕”就是有恐惧,不自信,内心不强大。
郑老师对ZK的建议:
(1)别把这当问题。谁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很正常,不过度就不是问题。能无限接近就够了,不需完美。(2)晒:晒真实想法。真实最有力量。举例:领导,你把这件事交给我,我感到压力好大,我特别想做好,特别担心做不好丢你的人。我这样想是因为我是个不太自信的人。领导,如果我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我来请教你好不好?(3)坚持做,坚持泡着,不要急。
问题2:
学员S:女儿14岁,以前特别乖巧,现在很叛逆,尤其最近几个月零食敞开吃,我也悦纳了,但是严重影响吃饭,我想应该收一收,但是老公不管,孩子脾气越来越大。我该怎么做?
郑:你悦纳过吗?什么是悦纳?零食的问题,这是悦纳还是纵容?
学员:我也分不清“度”在哪里?
吴:悦纳分四步。(1)TA 就应该是那样。(2)TA为什么是那样。(3)TA的感受是什么。(4)我该如何帮助TA。
郑:S是个特别爱说“但是”的人。爱说“但是”的人一定没有倾听能力。S没有倾听能力,完全活在自己的逻辑中,“虚伪无耻”地用各种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没学习之前,目的是明显的,学习之后所有的目的都藏起来了。原先是暴力,现在是“温柔的暴力”,孩子连还击的理由都没有,孩子就只好憋着,憋出“内伤”,说不出的痛苦。S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我是真的爱孩子,但我没有给孩子真爱。秘籍里有一条:千万不要站在别人的问题角度改变自己,一定要站在自己的问题角度改变自己,别人的问题都是为了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的。S你有什么问题?
S:没有自我。
郑:她的问题是她没有真正地改变过自己,她的问题是恐惧。S你把孩子当成了小时候的你自己,你渴望得到的你都做给她,你给的都是站在自己角度给她的。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没有被“看到”,哭是因为一直被忽略,现在却被看到了。我们所有的伤痛出来时一定要内观伤痛的由来。她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得到从小到大没有得到的那些。她的内心不阳光,怕别人不重视,就去控制别人。她最想得到的是“爱”。怎么办?主动去要。举例:吴绮老师,我需要爱,您爱爱我好吗?我想让您抱抱我好吗?
郑:你不要再“努力”了,越努力越差。我们拥有力量时再努力才对,内心没有力量却努力,就会形成一个坚硬的外壳,就会成为螃蟹型的人(内心脆弱,外表横行霸道)。只有真实才会有力量。你不需要努力了。S内心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都解决不了。我们没有得到过真爱,我们也给不出别人真爱。六、七十年代人的父母没有倾听我们,但不折腾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父母高期望,高要求,总包办,总满足,孩子更惨。孩子叛逆是为了宣泄曾经的伤痛、之前的压力,要彰显自己,要还回去。孩子与家长的斗争永远以家长的失败告终。S现在最重要的是心疼孩子,会心疼就达到了悦纳的边缘。谁会无缘无故发脾气?S和L一样,需要在爱的群体中去打开心,让爱进来,感受到美好,这样就会心疼别人了。
郑老师给S的建议:
(1)面对女儿的事,你什么问题都不解决,就是对她现在最大的保护,你别想着解决什么问题。(2)趁这个过程尽快让自己阳光起来,感受美好,体验美好,让自己产生爱。(3)解决与老公恩爱起来的问题。(4)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会好了。
郑:孩子爆发出来是好事,压下去以后会有更大的伤痛。
郑:男人发脾气,女人不说话,男人就会不好意思。女人跟他对着干,男人就会逃避。
郑:爱这个东西在陌生人之间最容易得到,亲人之间最容易伤害。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人没有爱,对其他人全是伤害。所以要到陌生人中去感受爱。
问题3:
学员H:儿子9岁。女儿2岁。儿子为什么有那么多那么强烈的愤怒、抱怨?很小一点事就会反应特别大,特别愤怒。不知道这个愤怒是从哪来的。
吴:每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发脾气。发脾气一定是被什么情绪垃圾勾起来的,想想孩子的情绪从哪来的?
吴:我特意观察过H以及她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我感受到的是H和 都是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孩子,包围着他,生活上包办,学业上也有很高的期待。
郑:H平时的笑是招牌式的笑,是为了笑而笑,不是内心真的开心和喜悦,内心的真实是被藏起来的。你有那么快乐吗?你没有那么真正快乐。一个内心不是真正阳光的人,是不能给孩子开心快乐的。这些年你过的开心吗?
H:父母永远挑剔,从来看不到孩子的好和我的好,我讨厌父母每天都把目光盯在我和我孩子的身上,我希望他们自己开心快乐起来。
H老公:这些我听过,理解,但解决不了。
郑:H你像你妈妈吗?
H:像,但不一样。我自己能够很快消化情绪,我有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我跟我妈妈不一样。
郑:像,没说一样。你刚才说的那些就是你儿子想说又说不出来的,你和妈妈像,所以你儿子的感受和你的感受会很相似。
郑:一个真正内心阳光的人,一定会成就别人,决不会操纵别人。你为什么要围着儿子转?
H:我围着儿子转是因为我有老二。老二总在争妈妈,说妈妈是自己的,爸爸是哥哥的。我围着儿子转是想补偿老大。
郑:我们家天天上演这一幕。对这么大的孩子,讲道理没用,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教育孩子的事交给爸爸,即使爸爸错了,也听他的。
郑:当夫妻二人意见不一致时,要私下聊天,之后永远是一个人去面对孩子,建立家庭发言人制度(否则孩子就钻空子),女人一定要学会说“找你爸去!”“听你爸的!”爸爸则要学会说“我想想……”(延迟满足)。
郑:你们夫妻沟通有问题。随着孩子长大,夫妻关系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凡是家庭中妈妈说了算、不尊重爸爸的,孩子到青春期没人能震得住。家里的“威”是爸爸树立的,如果妈妈成为主导,孩子就会出现问题。H的儿子是AC线型,原因是孩子在家不被认同,总被看缺点:这是A线,高期望高要求;同时又总包办总满足,这是C线。AC线型一定会出问题。如果H像妈妈,她会在A线,变态逻辑;而因为担心老大受委屈,她也会在C线,满足太多。母亲不真正开心快乐,内心世界并没有那么积极阳光强大,她在家时爱的力量就会不够,就会急。H你为什么会在AC线?你要想想你和妈妈像不像。你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与妈妈的关系问题。当一个人不能化解与父母的关系时,TA就永远不会走向成熟。
郑:原则和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女人是感受型的,感受变了,原则就动摇了。而男人天生就有信,所以教育要交给爸爸。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能检验你是否是个真正有爱的人,才检验出你内心是否真的拥有信任心赏的能力,是否相信美好。
郑老师给H的建议:
(1)解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都解决不了。怎么解决?去研修班,或者到孝亲营做志愿者。学习了不代表就会做,还是要去做。(2)想尽一切办法相信老公是对的。作为男人,要记住不要纵容女人,女人跟孩子一样,只要纵容,收就很难收回来了。男人只要坚持原则,对老人孝顺归孝顺,原则的事决不让步。(3)把内心真正变强大,再笑会更美
问题4:
非学员W:每天都忍不住盯孩子的各种细节。我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
郑:你的问题是什么?
W:希望别人好。
郑:这是现象。你的问题是强势,控制别人。对于非学员,我只能用心理学的概念去说明问题,你有强迫症,你只能做事,静不下来,静下来会死,内心像玻璃一样脆弱,必须把自己搞的特别强大。强迫症就是不爱自己,内心中永远有个强大的“小黑自己”,让自己一定要达到“小黑自己”,达不到就会痛苦。有“小黑自己”的人就会对别人充满期望和要求,活在“成功”的期望中。这种人就是我的幸福坐标图中的第二象限的人,以“成功”为目标,没有心,佛家讲的“执着”,即执着于“我”和“结果”,就会以结果为导向,活在“我” 的认为中,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最亲近的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要么斗争,要么顺应,要么逃避。现在不是你解决问题的生活,等到痛苦的时候吧。孩子会把你还原。
郑:父母没给过你伤害,不一定给你的就是真爱。你的爸爸妈妈认可你,以你为骄傲,仅仅是因为你帮助了他们的其他子女。
郑:W你是个努力的人,是主流价值观影响的人。你可能很“成功”,但你体会不到被男人呵护、跟孩子亲昵、被弟弟妹妹亲密爱着的感觉,可能你一生都得不到这样的感觉,但却是你渴望的。
郑:W这样的人连感受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他们活在未来,活在结果中,唯独不活在当下,不会跟自己相处,最害怕停下来,他们是陀螺型的。人如果心脑合一,就会特别安静。
W:这种人的成因是什么?
郑:学习好,一直活在努力中,怕得不到结果,怕被人看不起,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永远活在未来中,这种人其实没有什么更大的成就,因为不敢突破条条框框。
问题5:
学员Y:想解决和父母的关系问题,怎样做?
郑:只能去研修班。没有知识能解决。你的父母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给他们。你现在进入瓶颈期了。你父母对你就和你曾经对女儿一样。你父母比你还缺爱,你现在47岁,还可以通过学习来成长自己,他们已经老了,如果你在爱与幸福中学习,成长自己,就会在将来反哺他们,这是特别伟大的一件事。你有一个受害者模式。等你能够反哺了,就说明你有爱了。
郑老师给Y的建议:
(1)改变观念:我的父母不是我的父母,是我的儿子女儿,是“老小孩儿”,他们就是等你来爱的。
(2)你的力量从哪来?从爱的环境中,从爱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