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文文讲《大学》

20151214文文讲《大学》

2016-02-09    29'54''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47 5

介绍:
《大学》笔记之六:学习经典的作用是什么?昨天,幼儿诗经班毕业,老师反映,孩子的作文提升,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了,学习经典作用是什么我真的不能回答,但是君子为学能变化其气质。 上次提到知止是止于生命的角色,止于生命的状态,做到了这两点,就能理性地面对生命,超越生命。孔子有一次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对生命状态的超越。同样的,也有穷乡僻壤出刁民的现象,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止于生命的状态,不安于贫穷的,生命状态。论语,最后一句话是,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我们这一生与不同的人事物产生关联,但是自己一生成就的事业只与老天有关联,老天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世上到底要完成哪一个使命。 我们要想理解一个人的逻辑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定要进入对方生命的状态。比如路旁有一个钱包,如果一个小孩子来他会马上捡起来交给警察,因为他生命的状态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而如果是一个成年人,看到这个钱包他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因为他生命的状态就比较复杂了。再比如,老子的道德观是,抱怨以德,你只有真正的进入了老子的生命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他。再比如,论语的前三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其实是,人生境界的3种状态。有求索有希望有失望,以至于绝望,也有人生的绽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生时刻处在十字路口。只有我们真正进入孔子生命的状态,我们才能与之共鸣,潸然泪下。 大学的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提到修身的三大纲领:明德、亲民、至善。是否得道依托与是否有德,是否有德依托于是否有利他之心,是否有利他之心又依托于生命的本分即止于至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讲完价值观接着讲到方法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流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知一便可知天下。 古人的思维是两两相对的,要达到大境界必定要从小处立脚。明明德于天下是大,先从小处来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道的次第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这是内圣。是方法。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外王。是目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学用4个字来概括是修己安人之学,用两个字来概括是忠恕之学。用一个字来概括是“恕”的哲学,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之至也。 外在的彰显,来自于内在的积淀,通经者通生活,经不通者都是因为心中有阻隔,心通则经通生活通。
上一期: 20151211文文讲《大学》
下一期: 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