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2文文讲《学记·小成·大成》

20160212文文讲《学记·小成·大成》

2016-02-12    33'01''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81 6

介绍:
20160212《学记》笔记之三: 管理学上讲到,一个团队的人群中,有不到1/3的人是引领者,是先进分子,他们会带动整个团体的前进,有百分之40到60%的人是可燃物,是可以被影响被带动的,还有不到1/3的人是绝缘体,是后进分子。亲爱的同学们,你属于哪一类人呢? 学,分5层。 第一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无知与懵懂状态。 第二层,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开始有学习的理念。 第三层,我知道我知道,专注与精心。 第四层我不知道我知道,习惯成自然。 第五层,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自知与自省。 处在哪一层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进入哪一层。 比如我们走出学校,获得的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这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安于当下的本分,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同时要加强学习,这样心中会渐渐明朗。我们读经,亦是如此,有人问我们下一步是读道德经,还是读什么?我总是不回答,因为我知道,在处于第一层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时候,不适宜更多新的东西进入,把当下《学记》这部经典读透,在一部经典的诵读中,也是可以达到5个层次的。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滴水,任何一件小事情都可以分为5个层次,都可以从低层次达到第五个层次。举个反面的例子,淹死的都是自认为会水的,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层次,只有进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层次才是进步了。 第二个层次,我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三个层次,我知道我知道,是属于专注精心的阶段,比如我讲课一个小时会精心用100个小时准备。 第四个层次,我举个例子,我打字速度非常快,已经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但是让我说怎么打出来的,我不知道。再比如现在讲课,有的时候不需要备课,但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思想好像就在我大脑旁边排好队,这就叫厚积薄发。 第五个层次是高度觉知的层次。 今日所背经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词汇: 1、党:五百家为党。 2、庠[xiáng]:学校名。《孟子》:庠者,养也。 3、术[suì]:通“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4、序:学校名。《孟子》:序者射也。《白虎通》:序,序长幼也。 5、比年:每年。 6、中年:间隔一年。 7、考校[jiào]:考核。 8、离经:断句。 9、蛾[yǐ]:通“蚁”。 10:术:一说通“述”,循也,遵循,追随。一说:术,径也。蚁之后行者踵先行者,接迹相继,则径不迷而远可至。 完备的机构与体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在古代,小有成就的人,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家里教学生,做老师,古代领导首先是一个教师。不教而杀谓之虐。周国的学校,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让学生懂兴废,明善恶。中年考校,每两年考察一次,现在的考试很频繁,孰优孰劣?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关于学习的次序,这是项系统工程。 一,离经辨志,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古代的书籍,是繁体字,竖排,而且没断句,先人是有意如此,就比如如今的人读微信都是飘过的读,读书飘是因为心思飘心思浮躁,有人说自己做事心不静,其实是,做着做着心就静了。 今人读经,每有浮躁之病,随手翻阅零碎解说,有号为经生而未独读一部注疏者,若限以断句读之,则不能浮躁,不独有意于读书,亦有益于治心矣。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知书达理,有益于治心,心如止水行进如驰,读书断句关乎大。 二、敬业乐群,更好地融入。 三,博学亲师,天地君亲师。 四,论学取友,关于圈子。 五,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触类旁通,坚定不移。 蚁之时术之,跟上队伍别掉队,遵循大老师,比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径不迷,远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