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4天(总175天):至高的智慧——时中
圣人不断的嘱咐我们,要把握时中,今天很多人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融入我们的时代,唯一出现的原因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人。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时代没有隔阂,真正的障碍不是出现在儒家思想本身,原因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不能够具备传承性。
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孔子联合国等你来
昨天一位全国很有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金老师和她韩国导师梁先生,来到了儒学会馆。梁先生饱读诗书,对四书五经非常熟悉。金老师说她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学记》,在韩国把他背诵下来,让我有种莫名的酸楚?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文化引领世界,你相信吗?中国文化在未来还会引领世界,你相信吗?孔孟思想的时代表达,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完成的使命。梁先生提出以后在我们的学堂,应该建立一个孔子联合国,在孔子的家乡有一个学堂,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凡是翻译成他的语言的中国的经典,以及那个国家的学者研究中国经典成果说出版的书都应该在曲阜出现,太美啦,我一定加油!
入乡随俗是“时中”
中不是一个虚空的存在,中有一个搭档,中的搭档是谁呢?时。给大家讲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故事,在《孔子家语•儒行解》中,什么叫儒行,常常听到儒商、儒者这样的词,你可知道什么是儒?一个儒生有什么样的表现?儒者的行为到底应该怎么做?《儒行解》的开篇,鲁哀公和孔子有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你穿的衣服是不是儒服?我在《问学孔子家语》中就问了杨老师一句话,我问老师,儒家有没有CI形象标识系统。老师反过来问,文文你给我讲一讲什么是CI形象标识系统。CI是外在的形象系统,现在做营销不是很关注外在的形象系统?所以鲁哀公也问老师你那个衣服是儒服吗?孔子说:丘少居鲁,我小时候居住在鲁国,穿很宽大的衣服。等我长一些年龄,到了宋国,戴着殷商时期被称为“章甫之冠”的黑布帽子。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自己穿的是不是儒服,但我知道一名君子要学也博,“其服以乡”,衣着要入乡随俗。儒家思想具有天然的时代性,不是我们要改造他使他适应时代,而是要发现他本来就具备时代性。
孔子怕我们偏离了时代比我们自己的怕还怕,今天很多人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融入我们的时代,唯一出现的原因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人,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时代没有隔阂,真正的障碍不是出现在儒家思想本身,原因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不能够具备传承性。
圣贤不断的叮嘱,时中,时中
《论语•乡党》篇:讲了很多处生活的细节,比如对待君主怎么对待?孔子回老家坐车的时候怎么坐?看节目的时候怎么看等等,描写一个君子栩栩如生的形象,非常清晰。《乡党》篇最后一句话,是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他们看见了一群山鸡,这群山鸡,看到了孔子与子路马上飞起来,飞跑了落到了远处的树上,孔子非常感慨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这一篇讲回老家怎么做吃饭、怎么做穿衣、怎么做?都是空间问题,最后一句话在提醒我们时间的问题!我们要和时代结合在一起,连小鸟都知道时哉时哉,人能不知道吗?时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时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播。
礼仪也要随“时”而行,不用玩穿越
偶然遇到一些人做传统文化传播,见到人很远很远鞠一躬,把我吓一跳。鞠躬好还是不好?今天我们通用的礼仪是什么?握手。礼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鞠躬到了今天好还是不好?鞠躬没有好和不好,两种情况,第一,特殊的场合用。我们给先师鞠躬给我们老师鞠躬,我们的背一定弯得下。第二,对特殊的人可以用。这就叫适时而用。
以义为大,以时为大。做这件事中还是不中?一定要符合时,符合时就中不符合时就不中。
回归文化本来的鲜活
有些传统文化传播,把精力都用到了形式上。看他很谦恭,可是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我的老师讲过一句话很重要,他说文文,你讲传统文化特别对小朋友们讲传统文化,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小豆芽,一定要有阳刚之气。什么是小豆芽,你看我们到有些私塾当中,有些小孩,眼中透露着对外面世界的恐慌,因为他没有接触过外面世界,他只会鞠躬行礼,她失去了孩子身上应该有的好奇,活泼的好动阳刚之气。孩子应该有的一切。不是说圣贤书就教给人们规矩。所以我们今天传统文化传播的人真的担子很重。
善护念,深扎根
梁先生说,哈佛大学有一个东亚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孔孟文化中国文化。这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一个研究所。很多人到了哈佛大学都是奔着这个研究所去的。这个研究所招生有限。但是他有一个商学院,可以转到这个研究所。我们的文化是一荣俱荣。我们只要把那个支撑点树立起来,所有的事情都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大家说中华文化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值得这么多人为他付出?又是什么使得它本身具备这么大的能量?君子而时中就这两个字,两个字他就具备。
小人反中庸。小人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庸,于是做事情,肆无忌惮,天不怕地不怕。如果失去了那个敬畏之心,人心就像那个决堤的洪水泛滥。
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