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17天(总188天):累世的积淀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文化自信蕴含在六经之教和六经遗说中,从道术的意义上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气质,会找寻到华夏儿女的那份自信和自豪。
觉知学习的“心电图”,坚定迈向深水区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像心电图,波浪式起伏,当这张图成了直线的时候,人就挂了。这启示我们,学习波浪式起伏很正常,上坡下坡都正常。但需要保持觉醒和察觉,当觉知到往下走的时候,要抬起头来,继续往上走。贾老师说,感觉自己现在的学习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才会有珊瑚、有很多很多鱼。到海边转了一圈儿,没有下海,没有进入深水区,是看不到珊瑚的。有同学在这个阶段感觉《中庸》有点难,是有点难。《中庸》是四书当中最难的,朱熹都说要先学容易的,再攻难的。所以我们到第六期才开《中庸》。但这时候要有觉知,只需恒定的往前走,马上就要进入深水区!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选择退缩,也许一辈子也不能企及深水区,一辈子都看不到那美丽的光景。多可惜!
涵咏其中,妙不可言
再次强调学习的三个三分之一:6点之前开始的预习占三分之一;六点开始的课堂占三分之一;课下复习占三分之一。假如把经典比作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你没吃过,从色香味形气,几方面讲,最后能不能知道这菜是什么味儿?自己不亲自品尝,怎么可能知道它的味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经典不是要我们完全在现有读背状态下就消化吸收,是生活当中时时有所感发时,触发了你的联想,用经典指导生活。比如杨老师讲到人与禽兽的区别,我马上想到《孟子》上的话:“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之异于人也,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每天通读两遍,涵泳其中,就会有一种自然的涌动,这种自然的涌动很美妙。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起名、必得其寿。这样的大德不是一生一世努力的结果,是累世的积淀。孔子为什么对我们的文化那么信任?孔子通过这些经书,率先看到了生动的古代文明。
六经之教,六经遗说,中国文化真气质
“子入太庙,每事问。”比如宥坐器是干什么用的?宥坐器水放满了,整个就都倒掉;放的不够多,宥坐器就是斜的;水不多不少,宥坐器才会是平的。孔子由此受到启发:持盈之道就是损益之道,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孔子遗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其他学科也很重要,但是无法与经学等量齐观,还原经学体系,它本身具备的生命力,会让整个人具备全然的、全新的生命。应该从道术的意义上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气质,他们很深的蕴涵在六经之教和孔子遗说中。
中国文化和中国气质,不在乎一时一世的得失,只要努力、持续的努力就可以了。让你我的成就、福气,传递给后辈子孙,形成累世的积淀,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妙处。
周王朝的积淀,留给后人太多启示
孔子为什么敬佩、羡慕周文王?文王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文王还有两个大爷,他的大爷是泰伯,孔子说:泰伯其至矣乎,三以天下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泰伯要继承皇位,他为什么要出走?因为他非常清楚有个侄子很厉害,即周文王姬昌,小的时候就有圣像。文王的爷爷很想把位置传给他,但不能违背祖制,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想法,就携着自己的弟弟出走了。我们古代,把位置留给谁?把位置留给真正应该拥有它的人。
请牢记一句话:我们的文化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该贵就贵,该贱就贱,该高就高,该低就低。怕的是该高的时候不高不低,该低的时候不低却高。各就其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走进农业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周民族历代祖先,都做一个官职,叫后稷。后稷是管农业的,农业是我们文明产生的广阔背景。土地是最诚实的,人勤地不懒,只要付出了劳动,就会有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业让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完成了资源整合合作。农业让人聚居在一起生活,就会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视有个好名声。相对而言,历史上游牧民族很多时候容易抢东西,因为抢完之后就跑了,一辈子可能不会再见到。这辈子再也不见面的人,和这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对名声的重视是不一样的。有固定的生活空间范围的人,对自己名声要求是高的,这就是孔子所看到的生动的古代文明,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
当有人就说,你对我们之前的文化信任吗?信任。对于以后我们的文化仍然能够引领世界,也全然的相信吗?相信。因为我们已经很深的看到了我们文明的根基,看到周家祖祖代代,积累下的功业,成为我们民族基因的一部分。
曲阜,心灵家园
如果一生当中要选择一个心灵归宿的地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一定要来曲阜。曲阜是周公的封地,这个地方风调雨顺,不是偶然。这片土地还是文明融合的地方,周王朝重视农业,是一个西部崛起的民族;商朝,是一个东部兴起的民族。周公的到来,在曲阜呈现一种交融的文化。儒家文化的产生,会让人感到一种勃然大气、中正平和,就因为它是一种交融的文化。
曲阜,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既有厚实的文化根基,又有它思维的辽阔。来曲阜吧,来到这片土地,穿越几千年,来体验我们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质。
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