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6文文《论语44:清晰的边界》

20160906文文《论语44:清晰的边界》

2016-09-06    30'12''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83 4

介绍:
清晰的边界 开启英文学习的新篇章。昨天和英语老师一起,开启用英文讲清楚中国经典的新历程:把我所理解的《论语》,用我所理解的英文讲给英文老师听,语言用的不精准的地方,老师帮我改过来。离自己“四个讲清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英语学习有了一个新空间,好开心。 page 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什么是知?务民之义。何为“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使人致力于某事,即同样是做事情,做的深浅程度是不一样的。使民致力于某事,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民之义就是“人之义”。 孔子专门讲过“人之义”,人最应该做哪些方面: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即“十义”,在这两两相对之中,确认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务民之义,对于自己的本分,全力以赴。 对鬼神的态度是什么?“敬”,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他非常清楚膜拜和明白是完全两回事,很多人膜拜,拜时很诚心,但不一定明白。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到了庙里念阿弥陀佛,求佛主保佑升官、发财、孩子考个好大学,可佛主说,你来到我面前,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和孔子讲的理念是一样的,菩萨,谁是我们最大的菩萨?父母、人的光明本性。不要“道在易而求诸难,事在近而求诸远”。 孔子所追求的是希望百姓明白的活着,安然的活着。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十义”就是每个人最关心的事情,务民之意离不开人心和人性,也离不开民心和民生,离不开家长里短。 明晰了膜拜和明白是两回事,为什么要用“敬”?敬是人对自然、对他人、对万物的基本态度和法则。只要心中怀有敬,一般的事情都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只要心中有敬,自然会生发一种能力,反之没有敬,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用。 我们的文化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但翻开《礼记·曲礼上》开篇讲“务不敬”,只一个字,一言以蔽之,一以贯之的是“敬”。敬鬼神并是不膜拜鬼神,而是通过外敬他人,实现内调心性,看着是对外,其实是内调心性,祈请那个内心深处更加高明的自己,这是真正的智慧。 “仁者先难而后获”。这句话读起来很简单,但是没那么简单。比如有些科学家在实验室做试验,好几个小时甚至整天都在里面不出来,很多人说自己是不能过这种日子,说这种话的人,真的过不了这种日子,即受不了这种苦,更享受不到这种乐趣。很难体会到:有一种乐是以苦为乐,有一种收获是先难而后获。 page 2 既仁且智,天人合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个既仁且智的人即乐山又乐水,在动静之间十分相宜,又乐又长寿。一个既仁且智的人能够实现由自觉到觉他,因自知而自在。这句话看出来儒家整个体系非常完备,这种自觉起源于“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终通于天地、自然、山水、鸟兽。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天人合一。雍正皇帝有一副手联:“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把一切都交给时间。 无限量的靠近“道”。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鲁国的国政近于王道,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点;齐国的国政接近鲁,也差那么一点点。 鲁国的始封之君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由于周公的地位显赫,鲁国有很多特权,比如,鲁国可以世世代代祭祀周公的时候,可享天子之礼乐。因此在鲁国,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周礼,鲁国是东方的宗周模范,它是一个示范区。 每个文化有它的使命,鲁国的文化,从一开始的使命,就是代表整个周王朝来抚镇东方,是最先进的文化。曲阜今天要建“首善之区”的道德示范区,不是创新,只不过是恢复而已。我们应该怎么做?看看之前已经做出的示范,现在应该怎么做,就很清楚了。 我们要了解历史,“疏通知远,书教也。”为什么《尚书》之教那么重要?“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不谋全局,不谋万世,怎么能够做好当下的事?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给我们的启发。 齐国有姜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形成急功近利、民喜夸诈的民风。而在众多的诸侯国中,鲁国是保存周礼最完备的。由于礼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保护,在鲁国,发生君臣相弑,自相残杀的现象是最少的,它还是从骨子深处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今天讲这个话题,不是要分辨鲁文化、齐文化谁会技高一筹,而是以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一方面认清什么是现实,另一方面有力量迎头赶上,赶上鲁国的宗周模范,赶上王道行天下。 page 3 《文闻问文》专栏,《启动场域的力量,蜂巢行动》写到:我们是一个集体的力量,一个蜂巢行动,一种全局观出现的力量。中国的文化讲一个字:中。如何确认是否“中”?中的确认,是在周边的环境当中确认的,单边确认是不能够确认的。 最高追求和落地实践,一以贯之。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上面讲“齐一变,至于鲁。”鲁是终极追求吗?不是。终极追求是什么?道。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一以贯之,两两相对,三者相参。提到道,一定会讲器,讲最高的追求,一定会示出一条落地的方法,落地的方法即是“觚不觚,觚哉!觚哉!” 有人认为这句话莫名其妙,不知是什么意思。但如果懂得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懂得一以贯之,两两相对,这句话就非常清楚:要实现王道精神,知道大道无形,只有道器合一的时候,道才有作用。道器合一,意味着道的载体需要边界,需要有角有棱,只有有边界,有角有棱,才可以发展,才可以自由,才可以真正的至于道。觚是礼器,天圆地方,它的核心是有角有棱,有标准,有边界。 我们既要去追求道,还要知道“道”在落地的时候,要有角有棱,有标准,有边界。 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