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解读

《孩子:挑战》解读

2018-02-16    26'27''

主播: 蝶梦庄

62 4

介绍:
《孩子:挑战》 【关于作者】 鲁道夫·德雷克斯,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德雷克斯的老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而德雷克斯的“师爷”是大名鼎鼎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关于本书】 《孩子:挑战》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掀起了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反传统、非主流、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思潮。作者基于这个时代背景,提出了所有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和地位完全平等的理论。 《孩子:挑战》是德雷克斯“挑战三部曲”之一。另外两本是:《父母:挑战》和《婚姻:挑战》。半个世纪来,这三本书早已成为美国家庭必备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共38章,每章大约十几页的篇幅,讲述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方法。父母可以把《孩子:挑战》当作工具书,根据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查找目录,学习具体的应对方法。 【核心内容】 “给孩子平等的权力”是指父母要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力,即使孩子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力,父母也必须留出孩子的权力空间,不能忽略和侵犯孩子的权力空间。 一、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力之争”的四个方法 1. 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需要“正确地鼓励”,把人和事分开评价。事情做不好没关系,勇气和努力必需得到肯定。 【案例】 三岁的孩子,虽然动作慢,但自己是可以学会穿衣系扣子的。如果妈妈着急出门,她就会替孩子把衣服穿好,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自己努力做一件事的机会。妈妈要用鼓励,而不是“催促”或者“代劳”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妈妈的鼓励需要把“事情”和“人”分开。妈妈可以说:“你没把扣子系好是很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我很高兴你一直在努力系扣子”。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系扣子技巧虽然没掌握,但妈妈没有轻视我。 2. 能力提升后,就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要用“坚定”态度将规矩执行到底,但不能“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接受规则。 【案例】 妈妈开车带两个孩子去游乐场,路上孩子在车里连打带闹,妈妈怎样劝说也没有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警告孩子两次无效后,最后一次,用平静而且严肃的语气告诉两个孩子,“如果你们再吵闹,我们就取消这次去游乐场的计划”。如果孩子继续吵闹,妈妈真的就调转车头“坚定”地原路返回,果断取消游乐场计划。不用解释,不用责备,不需要任何说辞。 3. 除了规矩要尊重,别人的权力也要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力,但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孩子要尊重父母和周围的所有人,这才是双向的权力平等。 【案例】 四岁的男孩稍微对妈妈不满意,就生气地打妈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当孩子又打妈妈时,妈妈可以用同样的力度在同样的位置打孩子一下。妈妈始终保持游戏的态度,直到孩子自己停下来。妈妈坚持互相拍打的“游戏”时,孩子很快就停止打妈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喜欢别人打你,就不要打别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 4.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合作不是妥协和服从,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和谐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案例】 妈妈给四个孩子分配家务活,老大负责清理卫生间,老二负责洗碗,老三负责打扫客厅,老四负责倒垃圾。每天为了让他们做好份内的事,妈妈先是提醒,然后是呵斥,最后是大吼大叫和惩罚。妈妈分配家务活的态度是在表明她是老板,孩子是“下级”是“员工”,孩子当然是用怠工和妈妈对抗。 正确的方式是,妈妈和所有家庭成员开会讨论,列出家务活清单。爸爸妈妈先选择各自的工作,再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各自的工作。如果有人没有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妈妈可以召集家庭会议,以引领者的身份询问孩子们该怎么处理没完成工作。来自全家的压力,才是有效的压力。团队会激发每个成员为整体利益而努力,每个成员都会关注家庭的整体需求。合作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员各自努力,共同完成对团队最好的事情。 二、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的应对方法 1. 针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要给他们留出寻找自我价值的时间和空间。父母要避免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让他们逐渐把寻求父母的关注,转移到那些不需要父母参与的有趣事情上来。 【案例】 一家人在郊外度假,爸爸在湖边钓鱼,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女孩自己在外面玩,她总是过一会儿就央求妈妈带她去散步。应对这种“粘人”孩子的方法是,小女孩一再喊妈妈时,妈妈可以只回应,但不要妥协。小女孩可能会尖叫,而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妈妈可以和她设定散步的时间,比如再过 20 分钟就一起散步。让女儿开始适应“一个人等待”的状态。在孩子独自等待的时候,可以建议她找些有意思东西自己玩。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一个人玩也是很有意思的。 2. 针对挑战和顶撞父母的孩子,要理解他们寻求自我价值和施展权利的欲望,并且给他们施展权力的空间。 【案例】 上初中的女儿每天都不洗饭盒。她的解释是“忘记了”。妈妈提醒多次没有效果,女孩顶嘴,母女的争吵终于爆发。后来,妈妈耐心地询问女儿不洗饭盒的原因。女儿才对妈妈说,她的饭盒又老又旧,全班同学属她的饭盒最 “土气”,感觉特没面子。之前,跟妈妈要过新饭盒,妈妈没同意。所以才开始不洗饭盒。 遇到孩子的顶撞行为,父母需要放低身段,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有满足。大人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询问,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症结,父母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事实。父母要明确表示理解孩子坚持意见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他的状态也就由坚硬变得柔软,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了。 3. 针对那些有报复行为的孩子,父母不要被孩子激怒,应该平心静气,让孩子的报复行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 【案例】 三岁的孩子学会了说脏话,父母如果立刻批评纠正,他会觉得这是一个掌控大人的妙招儿。以后只要对父母不满意,他就用说脏话激怒大人。 纠正孩子说脏话毛病的方法是:冷处理。父母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外表,用正常语气告诉他,说脏话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又说脏话了,大人甚至可以根本不用搭理,就这样晾着他。如果父母保持平常心,就能“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会再用说脏话来激怒父母了。 针对反复犯错误、有报复行为的孩子,父母的讲话方式也要改变,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和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双方都是说话者,也都是倾听者。而“对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居高临下对孩子说教,孩子只有“听”资格,没有表达的权利。 4. 针对自暴自弃的孩子,父母在指导他们时,不能提及“错误”“不对”等放大挫折感的言语,要耐心教会孩子做事情的技巧,让他们找回自信。 【案例】 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论怎么辅导,男孩的成绩也不见长进。老师问妈妈,孩子在家都帮忙做什么事情?妈妈说,我早就不让他帮忙了,他什么都不想做,即使做了也是笨手笨脚的。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往往都很不自信,他们是在用表现出的愚蠢回避努力。 针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不要强调他们的“短处”也不要批评他们的错误,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补足缺点”和“避免犯错”的方法。用耐心和时间来教会孩子做正确事情的具体步骤和详细技巧。父母可以把一个具体的任务,分解成细碎的步骤,让孩子稍微动动手、动动脑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成果聚少成多,逐渐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也就慢慢找回了自信。 【本书金句】 1. 鼓励孩子时要把“人”和“事”分开,事情做砸了不要紧,仍然要肯定孩子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2. 我们需要给孩子关注,但我们也需要知道“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差别。要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需要别人帮助。 3. 对孩子的态度要“坚定”而不能“强硬”:“强硬”是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坚定”是指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执行到底。 4. 父母和孩子的平等,不仅是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对待父母和他人。他人的权利,孩子必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