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我们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本期主播:李政源
文字编辑:蔡彤
文稿审核:蔡彤
图片编辑:李政源
背景音乐:纯音乐
官方微博:西华师范大学广播站
曾经我家里有一本人体解剖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翻一翻。每次我都很困惑,假如没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人这架机器到底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我并不是说它完美,事实上它非常脆弱,我想说的是它竟然设计的如此公平。你得到一个机能,就必须会失去另一个,无时无刻不存在机会成本的选择。比如你要直立行走,就必须放弃硕大的骨盆并接受高出生死亡率。不完美,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宿命。
《萨利机长》就讲述了一个不完美的——英雄的故事。跟《血战钢锯岭》一样,这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事情的过程很简单,一句话就讲明白了:
2009年1月15日,从纽约飞往夏洛特的1549号班机在起飞不久后遭遇鸟群的冲撞,两个引擎全部损坏。机长萨利被迫在纽约哈迪逊河上降落,机上的155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生还,他被视为国家英雄。这可能是空难历史上最合家欢的结局了,除了废了一架空客,零死亡。
但导演没有将镜头完全对准这次空难本身,而是用最大的笔墨写了后面发生的事情。安全审查委员会和保险公司在后续调查中对萨利迫降河上的事件提出了质疑,他们根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萨利没有做出最优的选择,他本可以将客机飞回始发机场,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萨利则坚持说自己靠多年的飞行经验,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本片中最大的一对矛盾出现了:是相信人的直觉,还是相信计算机。
萨利是一个开了42年飞机的资深“老司机”,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他眼看就要光荣退休了,拿着优厚的退休金过下半辈子,假如事实被证明是他错了,那半辈子的职业荣誉会轰然倒塌。他不无悲哀的对小伙伴说:“40多年来我完美安全的运送了数以万计的乘客,到最后他们却只会用这280秒来判定我”。
在各方的压力之下,萨利甚至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产生了各种幻觉,在跑步的时候他反复的在回想整个事件,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我想可能有的观众会比较质疑,开飞机这种事儿机器是不是会比人更完美呢?我看到这儿也有这个疑惑,但其中包含了一个细节,计算机数据显示两个熄火引擎中有一个并为完全损坏,还可以产生推力,但萨利靠多年的直觉判定两个引擎都完蛋了。试想如果是电脑来开飞机,它当然不会有任何人的压力,但他也会将错误进行到底。
萨利将自己一生的职业荣誉赌在了那280秒上,他脑子里当时在想什么呢?是每个乘客的脸?是感受发动机的振动?是勇敢的担当还是执行一个看似正确的规则?这些东西我不相信任何一架计算机可以胜任,他只会告诉你,撞那栋楼吧,里面住的是穷人,社会附加值不高。
萨利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个开船救人的船长没有请示上级,马上就开足马达救人;塔台调度失控飞机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调度员。据说美军在战争中,最基层的士兵只要自己觉得有必要,就有权召唤空中打击,一个电话价值几百上千万的导弹就射出去了。
这种看待人的思路,无论是哪国的主旋律,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这部作品之所以会显得没有那么好看,可能在于它缺少一个剧作的“中点”,所谓“中点”就是主角的“假胜利或假失败”,没有这个分界,单单围绕着一个事件,很难有持续的戏剧张力,这也是为什么全片只有90分钟的原因。
文章来源:转载
感谢您的收听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