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莫奈:光的追随者】

【人物志|莫奈:光的追随者】

2021-12-26    04'37''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1107 5

介绍:
莫奈—光的追随者 本期主播:张宇恒 文字编辑:刘美伶 文稿审核:张宇恒 图片编辑: 背景音乐:promise— saipentdream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随着工业的发展,有了灯泡的出现,世界仿佛没有了对日光的执着,可莫奈会驻足去看头顶的那片灿烂千阳。 人类从未停止对光的追求,从甲骨文的“旦”字,人们对日出的憧憬,到工业革命的照相机的出现,一切都是为了保留生活中的光。当相机的出现保留每刻真实的光影时,绘画色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只是为了让色彩停留在肉眼所见的红黄蓝吗?莫奈给出了答案。光渗透浸色彩,融在色彩的心脏中,让色彩有了呼吸,呼出的红是热的,蓝是冷的,光赋予了色彩温度让其鲜活。 在莫奈的画作中,我们不曾看到一丝重色,色彩的饱和不似梵高的浓烈怒放,就像每一笔捕捉的光有着那么一丝不确定,像是光在心脏中跳跃是的挽留,和着似是回忆中那抹淡痕。那样的一发不可收拾的温柔与眷恋。 是呀他是温柔的想要留住光的人,在传统学院绘画处理日出其实都是谎言时,日出根本是画不出来的。莫奈像是来宣告新世纪到来的米迦尔,在哈弗港匆匆用画笔记录每分每秒的日出变化,做着与时间的追逐,与传统的争辩,模糊不明确的笔触讣告印象派‘日出’的来临。 1872年的《日出印象》在巴黎比赛中落选,激起一众青年的呐喊‘我们就是要走向户外、走向光、走向现代,——我们是印象派’ 莫奈心中的光不止是停留自印象派诞生的哈佛港的日出,更是所爱之人的模样。在莫奈的所画的肖像画中最为出众的便是1875年《持伞的卡蜜儿》,那时的天那么蓝,阳光很好,但风却很大,卡蜜儿在云天的背景里一转身,一回眸,风吹着草,吹着云,吹起女人的白色裙摆,吹散了女人光一样的生命。那时莫奈对深爱之人的最后一瞥,把她留进他一直追寻的光里。 莫奈在不断追求光时,晚年眼睛大不如从前,1922年莫奈在与朋友的信中写道自己视力衰弱到几乎全盲无法分辨颜色。这对于追光的莫奈是多莫大的恐怖与打击。但是他还是继续画画,凭借着对光的记忆,像是贝多芬失聪时对音乐的记忆。早期的朦胧或许是对光追求的急切,而晚年的卓作《睡莲》则是白内障的困扰的斗争下迫近心底的信仰之光的朦胧印象。而晚年的另外的一幅《垂柳》,更为直接的展示了世俗的眼睛瞎了所看见的天光。 他眯着眼,回忆着绿如翠的柳树,深沉地如墨一般,蕴含着随时爆发的盎然。清晨的太阳应该像金子一般闪耀。我们便会看到饱和度极高的黄色迸发在朦胧的画面,倔强而生气,这是属于不屈者的天光和褒奖。如今莫奈作品多陈列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悬挂在每一个追光者的心中,追逐光的人也终将成为一束光亮,照进每一个幽暗的角落,遍告着神说要有光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