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这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令人最难忘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的心态。或许因为爱才会害怕,但害怕就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出于害怕的家庭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朋友的女儿正读一年级,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朋友既伤心又着急,每次见到我都会跟我交流女儿学业和教育的话题。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在她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时,她已经让女儿每天晚上学习识字、拼音和数学加减法等学科知识了,据说去年暑假还去上了个拼音强化班,可以说在女儿上小学前朋友已做到了未雨绸缪,而且在女儿上小学后她还不间断指导女儿“超前”学习新的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在女儿准备入学时,朋友也动用了各种人脉为女儿选择较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相信很多和我朋友有类似经历的家长都会悲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但这些家长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心思有没有用对地方,我们总说付出总有回报,但在亲子教育这件事情上,只有有智慧、有讲究的付出才能有回报。 朋友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平时工作繁忙,陪伴女儿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但在与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对女儿的教育很有自己的见解。她一直都认为自己的女儿打小悟性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包括学习、练乐器、画画等都有些后知后觉。于是,朋友认为,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所谓勤能补拙嘛。这不,古今中外不就有很多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成功范例吗? 然而我觉得,这些苦学苦练的成功范例都有一个相同的前提,那就是这些人必须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过人的禀赋和灵性,虽然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但仍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此,我豁然开朗,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于朋友所付出的这一切都没能够调动起女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本来玩性就很大,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培养起她的兴趣,不能让她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学习对她来说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显然,朋友所做的这一切更多的是出于害怕。当然家长们的各种害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谁不曾害怕自己的孩子摔疼了受凉了,而当前的社会环境如激烈的竞争,又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更加剧了家长们的各种害怕。而其中尤其典型的一种心态就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这远远比学习各种技能重要得多,虽然后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能对孩子的整个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显然是前者。我相信,如果是出于爱的教育,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到我们的爱的,因为这种教育是宽容民主而又能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而出于害怕的教育,只会让家长纠结于各种得失,只能是不自觉地向孩子施加各种压力,最终这种因爱而害怕,以害怕为出发点的教育只能成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有爱的家长们,请鼓起勇气直面我们心中的各种害怕,大声say no, 好好地爱我们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