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乡愁》系列一一
村庄古迹(3)土地庙的往事
文/刘福增
村庄土地庙建于大清同治四年,距今150多年了,它的遗址庙子台,消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村东土地平整,所以土地庙,是乡亲们印象较深的村庄古迹。
土地庙位于中街东头,与真武阁南北对称,在同一条轴线上,庙门朝南,门上匾额刻有“士埅祠”正楷三字,左边落款“大清同治四年晴和月”,是修建的年月。土埅祠不是“地”为何用"埅”(di)字,求“家人群”找答案,群里人才济济,说“埅”与“地”同音,字义:“天告灾时,埅生反物”,寓意此建筑可避天灾,保佑村庄平安吉祥。再次印证了村庄,自古至今,人才辈出,是风水宝地。
村庄土地庙小三间房,砖瓦到顶,木制隔扇门,棂窗透亮,内泥塑五神:中为土地爷,两侧有福,财两神及判官,小鬼。庙无院落,庙前土台一米多高,四周皆砖砌成,上放长条石。土地爷是村庄最基层的管理者,有“一村之主”的称号。也是农村丧事主要活动场所。
在古代科技落后,人“死”而复生的事常发生,所以就有了家人认为亲人去逝,逝者灵魂在土地庙拘押三日,期盼庙中判官认真查询逝者是否阳寿已尽,土地爷如实向阎王爷汇报,如阳寿未尽则复生。尽者三日后,将灵魂男马女轿送向西北城徨府,在土地庙三日里,家人为不让逝者灵魂饿着,要送汤水(是水中放把面成浆糊状,也叫送浆水)丧事虽有迷信色彩,但也存在实际意义。
如果说村庄娘娘庙给人以“生”的恩惠,那么土地庙是给人以“法”的敬畏。 土地庙的门联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经来早与来迟。” 它告诫着村民,要行善积徳,不做丑恶之事,要遵守国家法律,乡规民约,积极参加支持村庄建设发展。恩泽惠及子孙,求得好的报应。土地庙庙门无锁,据说是放便庙内众神,到村中查访民情。我想它开着的最大意义是慈善之门。旧社会兵荒马乱,很多逃荒之人经过村庄,土地庙大门永远向他们敞着,成为他们遮风避雨的住处,为此还留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一天早晨村中妇女,到土地庙旁井上提水,闻庙内婴儿哭声,观之,见一逃荒妇女在此产子,缺衣少食。逐告之村中,你家一把米,他家一件衣,乡亲们待母子如同家人。十几天后产妇告诉村民,家中已无他人,愿在此村找户相巧人家。村民说有之,让她相看一下,她说:“十几天的恩情,让她知道村庄里都是好人,不用相就行”。正是村民的慈善仁爱,不但挽救了她们母子生命,还成全了一桩姻缘。
如今土地庙己无存,但村民们对土地爷的敬畏之情仍留存心中,丧事中还传承着那些古老的民俗。每年二月二土地爷生日,村民们都会在中心大街,摆上桌案,放上祭品,点香烧纸,送去钱粮,扣头念语,盼求土地爷保佑村庄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愿那缕缕香火,照亮仙间天堂,让所有为村庄建设发展已去逝的先人们,在天堂一切安好。也愿那声声念语,唤醒人们更多的仁爱慈善之心,为村庄更加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你的关注,下期欣赏《村西古城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