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诗经 鄘风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何处采集柔嫩的菟丝?沬城郊外的一个地方。心中想念着哪一个人?那姜家美丽的大姑娘。她约我在桑林中见面,遥我一起到上宫相会,事后送我到淇水边上。 何处采集嫩绿的野麦?沬城北郊的一个地方。心中想念着哪一个人。那弋姓美丽的大姑娘。她约我在桑林中见面,邀我一起到上宫相会,事后送我到淇水边上。 何处采集肥美的蔓菁?沬城东郊的一个地方。心中想念着哪一个人?那庸家美丽的大姑娘。她约我在桑林中见面,遥我一起到上宫相会,事后送我到淇水边上。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男女约会的情歌。男子接到了女子约会的信息,他一路得意地唱着,自问自答,欢欣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根据诗中所写的约会之地——桑中、上宫、淇上,可知这是在男女盛会时所唱的歌子,并非幽会。“桑中”,孙作云认为即“卫地桑林之社”,这大致是不错的。《墨子.明鬼》云:“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男女聚会的好地方。男女之所以在这里相聚,是因为这里有神社。社神乃是古代的土地神。在甲骨文中,“社”与“土”乃是一个字,其形像一只硕大的**。《说文》说:“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淮南子.说山》注云:“江淮谓母曰社。”无疑“社”乃是代表母性的女神。《释名》说:“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我们今天仍把大地比作母亲 看来是渊源有自的。对社神的崇拜实在带有生殖崇拜的意味。而原始时代的祭社活动也自然不能脱离性的内容。《周礼.地官.媒氏》说:“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为什么男女之讼,还要听断于社神呢?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社神不仅主宰着大地的生养,也主宰着人间的婚配。根据人类学家学家原始部落的考察获悉,祭社活动,往往伴随着性放荡行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刺激作物生长,获得来日的丰收。所以《周易》说:“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春秋时鲁庄公往齐观社,人以为非礼。《穀梁传》说:“以是为尸女也。”所谓“尸女”就是通淫之意(郭沫若说)。社之前后要植之以树。宋卫之地,社之周围则多植以桑树,所以称“桑林之社”。于是桑林也就成了男女狂欢的地方。《楚辞》说大禹与涂山之女私通于台桑,所谓台桑,就是桑林之台。神话传说中伊尹生于空桑,实则是桑林性放荡生子的寓言。《吕氏春秋.顺民》注:“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而人们以“云雨”喻男女**,何尝与此没有微妙的联系呢?祭社是古代民间最热闹的活动。《礼记.郊特牲》云:“唯为社,单(殚)出里。”这就是说唯有祭社活动,“里”中的男女老少才全都出动参加,这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最好时机。《华阳国志》十云:“常以二月八日社。”《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所以在这个节日里,桑林中异常热闹。以致“桑中”、“桑林”在中国文化中成了淫湎的代称。《左成二年传》所谓“桑中之喜”,就是指男女的艳遇。《桑中》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唱的情歌。所谓“上宫”,当是建于淇水之上、源之于远古女性公所的“女性学宫”。平时是贵族女子隔离受教之所,而在一定的季节,便成了行乐之地。就如辟雍既是游乐之地,也是举行各种典礼仪式的地方一样。王先谦说“上宫盖孟姜所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易林.艮之解》说“上宫长女,不得来同”;司马相如《美人赋》说,上宫闲馆,有美人独处。都披露了其与女性隔离之宫的联系。今有一些研究者,见到诗中有孟姜、孟弋、孟庸之类的词语,于是便说这是“卫人讽刺贵族男女幽期密约的诗篇”,或以为是“揭露卫之统治阶级贵族男女**之作”。殊不知孟姜、孟弋乃是诗人对自己情人的美称,犹如**称西子、毛嫱。同时因诗歌演唱的需要,略易数字以叠章复唱,并非真有一男得三女之事。她遍数远近闻名的美人,不过是说“世上最美的姑娘如今属于我了”,如此而已。读诗者绝不可胶柱鼓瑟。 这首诗对后世诗文的影响极大,“桑中”这个带有固定内涵和情境的辞语,不断地出现在文学家的笔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类此者不胜举。直到清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以“桑中之游”直称男女私情,使小说叙事具有典雅蕴藉之风。
上一期: 桑中1
下一期: 我深爱着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