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孩子吃药”引发的思考
文:冯怡
经常有家长专门小窗问我,你“当初给小孩吃药了吗?是否继续给孩子吃药?”,每每那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先从当初自己孩子的状态,我与爱人是如何做的,以及孩子目前的现状,然后谨慎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在我看来,引发孩子情绪或者精神上的问题,只要不是原发性的器质性病变由起的,或者马上要造成生命危险,需要临时干预的,原则上是不要给孩子吃药的,是药三分毒,一定就会有后遗症,引发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旦家长认为孩子有病,心中有怕,依赖药物,本身就失去了爱的能力。因为家长认为孩子有病,大家都认为孩子不正常,所以孩子更加不认可自己,一辈子活在阴影之下。所有因为缺爱所引起的情绪和精神上的问题,还是要用爱来医治,这也就是常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吧。
然而,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因为原生家庭和后天生活环境影响,我执严重,极度的自我与自私,在坚强的外表和表面光鲜之下,隐藏着极度的自卑之心。这类家长,敏感而脆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好像也是成功的,许多的人也不会说他们不好。他们不缺乏金钱,也有一定的地位,表面的夫妻关系好像也不错。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各自努力工作,且工作上都是能人,把他们认为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他们缺乏温度,有的人表面的热情也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他们凡事用脑,逻辑缜密。所以他们接纳不了孩子出问题,他们认为简直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他们根本都不想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和原因。
还有的家长,离婚了,自己辛苦带着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到头来,孩子出现问题。他们苦大仇深,伤痛欲绝,仿佛全世界都欠TA似的。对孩子,他们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中充满了哀怨。还有的家长,知道是自己错了,哭哭啼啼,自责不已,总想去走捷径,仿佛一下子要把欠孩子的举洪荒之力给还回去。这些家长,要么是在精神上对孩子极度控制,要么是在物质上极度满足,他们所有做的事都是希望孩子好,不是真的对孩子好,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非常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如今正是孩子的所谓不好,让他们伤心了,很多时候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委屈落泪。
不管什么情况,从家长的表述,皆可以看见家庭的问题,也可以看见夫妻双方各自的症结,对于孩子来说,皆是缺爱所致。这种情况,确实不好直接告知:是否停药的问题?况且这也不是一个单纯停药的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孩子有问题吗?在常人看来,的确有问题,因为缺爱导致了孩子现在的焦虑抑郁和不安全,黑白颠倒,和沉迷于游戏。而这些问题只是表象,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首先作为家长是否接纳他们的现状,通过孩子的行为在自己身上来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清楚自己当下的状态,去找到方法积极面对。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的爱出了问题,是我们自己本身有问题,接纳我们自己目前的不正常,不讳疾忌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一点做不到,光单纯停药,如何能解决问题,倒不如给他吃药,缓解孩子的痛苦呢。
还有就是停药之后,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严竣的考验,孩子一定会有一个痛苦期,一定比之前的状态更不好。他需要一次一次发泄来释放压力,逐渐将药物的后遗症从身体里给释放掉,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一点家长是否能够坚定信念去做到也是很关键的。在这个漫长的周期的,孩子会无数次的反复,家长又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愿意陪着孩子一起走,哪怕是时间再长,也无怨无悔,喜悦的坚持,直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与我们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呢。
停药只是一种手段,给爱才是核心。 当然,在我们迷茫时,我们是需要人和环境来带动和影响的。真正我们觉悟了,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陪伴孩子生命成长,这种感受都是一样的。爱与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陪伴我们生命成长的最好的平台,只要我们坚定的相信而去践行,在这个有爱环境里,我们就能够疗愈伤痛,感受美好,看到希望,绽放生命。所以只要你做好给孩子停药的准备,只要你愿意坚持,我们大家就陪伴着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