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488期《这件事比雾霾更伤孩子,你却每天都在做》

丽虹之声第488期《这件事比雾霾更伤孩子,你却每天都在做》

2017-01-07    13'19''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1252 23

介绍:
假期跟妹妹小希聚了一下,她是母亲好友的女儿,今年刚大学毕业,进了当地的一个公司。 问她适不适应新工作,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 她马上撅起嘴:“其他一切都挺好的,就是办公室有两个同事天天在聊家里那点儿事儿,神烦。” 跟小希说,你觉得烦可能是因为还没结婚,同事之间聊这些还是挺正常的。 “还结婚?我可不想结婚了,那俩同事就是前车之鉴。姐,你看到之前特别火的那篇网文了吗?就是我们公司那俩大姐日常抱怨的真实写照。” 说着,她从手机里给我找到了一个文章的截图,内容大致是一位已婚中年妇女的日常片段: “想象一下:你伺候了一天客户,把儿子接上车,途中在班级家长微信群里参与暑假补课讨论,回家打发儿子去洗澡,开洗衣机洗他一天的脏衣烂袜,进厨房做菜,油烟机太久没洗都滴油了,周末得叫人来洗,老公回来,臭袜子脱了再踩木地板!儿子洗完澡就开始看动画,逼他去背半小时单词,饭菜上桌,两个男的连碗都不拿就在桌前等着,老公吃到一半说婆婆要来住一个月,吃完没人洗碗,老公去看球了,儿子在作业本底下藏着漫画,抽出来撕了,逼老公去洗澡……” 看完之后,不禁唏嘘。身边有几个人总用这样的语气描述每日的生活,难怪小丫头不想结婚了。 过度抱怨 不该成为你的日常 其实抱怨是咱们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常去做的事情。 雾霾肆虐,房价虚高,网络媒体上源源不断的各种负面新闻,家中日常的鸡毛蒜皮……每件事似乎都有足够的理由抱怨。 当抱怨过后,我们也许会得到同情和安慰,让心情舒缓。也许会引发他人共鸣,让我们自己得到认同;也许会通过这样做,把积郁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倾倒出去,感觉轻松不少。 可是抱怨这种事情,跟运动和看书的道理类似,都是日久见影响。 锻炼跟不锻炼的人,阅读的人跟不阅读的人,在几天之内没什么区别。隔着一两个月看,似乎也差异不大。但是五年十年后你再看,绝对差异明显。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抱怨”,而是让抱怨成为自己的日常,让抱怨像雾霾一样,笼罩自己的生活。 过度抱怨 最伤的人是自己 它会贬损你的形象,破坏你的人际。 常上微博的朋友,应该会发现隔段时间,汪峰的前妻葛荟婕和黄奕的前夫黄毅清就会登上热搜榜。原因无他,基本就是又发文攻击了各自前夫和前妻。 最初舆论对二人是抱有同情的,支持二者的也不占少数。 随着两人“无休止攻击”模式的开启,舆论变成了“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双方应该都有问题。 而如今,网友们几乎对两人已经厌倦,都在质疑他们为何口口声声为孩子考虑,却在不停的撕破双方的脸皮,让孩子陷入难堪。也懒得再看他们的发声。 活脱脱现实版祥林嫂的故事。 婚姻中的是非对错,外人一般难以知晓。适当的抱怨是会赢得舆论,但过度的抱怨,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自身变成一个“怨妇”的形象。 而谁又会信任一个满满负能量的人,给予他难得的机会和百分百的认同呢? 过度抱怨 会伤害你的家庭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多少夫妻,耗尽一生做了彼此的差评师!》。里面有两个隐去了名字的例子,但是却好像十分普遍,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发生过。 比如一位女士厨艺了得,聚餐的人都由衷赞叹,她的丈夫却从来没有夸奖过。并在发现儿子裤子上染上了一块儿颜料后,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妻子“怎么当妈的”。 女士把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饭菜做得营养可口。但就因为孩子不小心把裤子弄脏一点,这一切在丈夫眼中就一笔勾销,成了他口中不负责任的妈妈。 还有一位男士谦和有礼,但太太会一直找毛病攻击他。比如他开个车,妻子会一直抱怨: “哎呀,刚才明明该下高架的,你没长眼睛啊!”“那里是单行道哎,你还准备拐进去?”“那个傻帽居然冲我们死按喇叭,赶紧超过他啊!”“你是我见过的开车最怂的人!”…… 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可以想见,长此以往,夫妻双方的感情会变得多么寡淡。本应彼此欣赏彼此扶持的两个人,渐渐变成了彼此嫌弃,彼此心寒的“冤家”。 而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他是无法学会心怀感恩的。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只有挑剔指责,尖酸刻薄。 实际上,正是抱怨毁了幸福的婚姻和原本应该善良懂事的孩子。 过度抱怨 会引发更差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出名的论断,被称之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也就是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论断的提出者费斯汀格举了一个例子。大致是: 丈夫把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后去洗澡。妻子担心手表被淋湿,就拿去放在桌子上。随后儿子拿面包时把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丈夫气得责骂了妻子,双方开始争吵。 又因为吵架,导致丈夫出门忘带公文包,妻子慌张帮助丈夫送东西却撞到了水果摊,儿子参加比赛本有机会夺冠,却因为心情不佳,首轮被淘汰等等一系列恶果。 引发一切的,不过就是一块儿手表。它不过占整个事件的10%,后面的才是90%。 如果最初丈夫能够理解妻子的好意,能够原谅儿子的过失。或者妻子能够理解丈夫因为手表打碎而产生的冲动烦躁,多一点点宽容。事情的结果就会发生改变。 这有点像我们文化中所说的所谓造业之因。心怀善念,彼此理解、感恩,多数事情都能大事化小,和谐处置。满腹牢骚,恶语伤人,多数时候会小事化大,两败俱伤。 过度抱怨 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 很多人说“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这种话是毒鸡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可是不可否认,行动的力量确实远大于坐以待毙,喋喋不休。 我的一位同事小常就有类似的经历。 她家中有个小她很多的妹妹,今年12岁。小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生下妹妹就离开家,爸爸工作又很忙,同事这个妹妹,基本是由同事一手带大的。 我们曾好奇的问,妹妹出生时,你自己不过就是十二三的小孩子,怎么能带好另一个小婴儿呢? 同事说其实自己最初也很累,在妹妹捣乱的时候,也会对妹妹大吼大叫,天天抱怨,觉得特别委屈,甚至无数次都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不要孩子了。 可是后来妹妹渐渐能说话,能走了,她就发现了一个带孩子的绝招:“向孩子寻求帮助”。 同事说她有一次实在累了,就躺在沙发上,为了让妹妹安静一点,就跟4岁不到的妹妹说:“你看姐姐累一天了,你帮姐姐捶捶背好不好?” 她妹妹就特别有积极性的给她捶背,小手没什么劲,但是非常努力在做。 再后来同事就开始有意识的跟妹妹求助,“姐姐要做饭,你帮姐姐把菜摘一下好不好”,“姐姐一个人洗不了这么多衣服,你帮姐姐洗几件呗”…… 同事说后来妹妹就特别好带了,妹妹把自己当成大人,特别乐于助人,而且为自己从小到大帮助了很多人而倍感骄傲。 我曾见过一些父母,也是因为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做而烦恼不已。 但是当建议教给孩子一些家务技能,制定一些奖惩措施的时候,父母们又会为孩子开脱:他们学习太忙了,他们越帮越忙,算了算了。而后不久又开始抱怨,周而复始。 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首先就是父母要成为幸福的养育者。 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自己在面对一个挑战和困难。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着手去做一些改变。哪怕看起来很微小或者很徒劳,但是也远胜过把自己置身于毫无还手之力的状态。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热爱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心怀阳光,减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