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人父母的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做浩途家庭俱乐部九年来,我听过上千妈妈们的分享,感觉像是活了好几辈子。听得多了,慢慢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当了父母后,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你会非常精准地再现当年自己被养育的那些体验。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记忆总会寻找表达的出口。
莎莎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
在她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惹妈妈生气了,妈妈将她推出家门外,呵斥道:“你站在门外好好反省下,看错在哪儿了!”她看到家门关了,听到楼下有小朋友玩闹的声音,便走下了楼,站在楼门口去看小朋友们玩。不一会儿,她的妈妈急切地奔下楼来了(她后来猜想是妈妈开门没看见她吓坏了,赶紧跑下来找她)。看见她后,妈妈便一把扯住她的胳膊,大叫道:“谁让你下来的!越来越不听话了!”
长大成人后,这种儿时往事早已尘封。
从三十二岁开始,她做了全职妈妈。儿子四岁时,一件意外的小事帮她重现了童年的那段记忆……
有一天吃早餐,儿子端着牛奶杯跑到沙发那里去喝,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弄脏了地毯。她心中腾地升起一股难以遏制的怒火,完全忘记了各种正确的育儿方法,直接将儿子拎了起来,打开家门,将他推搡出去说:
“你出去!瞧你把家弄得这么乱,你要气死我还是要累死我?”
她将门啪地关上的一刹那,眼前忽然闪现了曾经很久远的记忆。
一闪念,她迅速打开门,看见儿子乖乖地站在门口,两眼含泪。她一把扯住 儿子的胳膊,大叫道:“让你站这儿你就站这儿呀?你不会下楼去玩吗?”望着儿子无辜的泪眼,她失声痛哭了起来。不用照镜子,她都知道自己的表情语气像极了当年自己的妈妈。
在育儿过程中,常常会再现我们被育过程中的碎片记忆。这些记忆的表达,必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尘封的记忆在三十二年后打开,是为了还自己一份公正、清明、透亮。这是心的诉求。当年四岁的那个小女孩,面对妈妈暴怒时候的无奈、无力,终于在三十二年后,被看到被听到:妈妈,你的暴怒伤到了我,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虽然现在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已经成人后的莎莎可以抱慰那个小女孩,让这段记忆得以抚慰和完结。
懂了曾经的自己,便懂了现在的孩子。这是记忆重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如同曾经的自己,四岁的孩子尚不具备能力去理解和消化妈妈的情绪,孩子需要妈妈的理解和帮助。
所以,莎莎在自己的心情平复后,需要对孩子说明白:“妈妈刚才看到地毯弄脏,觉得清洗很麻烦,所以发脾气了。你撒了牛奶这件事做得不对,但不代表你不好,好孩子也会犯错误的。你帮妈妈一起收拾,好吗?”
作为父母,无需自责为啥学了那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还是会露狰狞,只需要记得每个记忆再现是为了给我们机会来疗愈自己,有着非凡的积极意义就好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陪七岁的龙儿在小区花园玩,他玩得兴起不肯回家。我一扭头便自己走掉了。“你再不走,我走了啊!”这句话我没说出来,却在脑海里冒了出来,而且显然不是我的声音。当时我一激灵,马上停住了脚步。基于经验,我知道这是儿时某个记忆碎片在表达,我小时候肯定被大人这样对待过。难道我还要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不!我回身又走到了儿子身旁,当时龙儿已经停止玩耍,有些慌张和不解地四处张望着,他肯定不理解妈妈怎么忽然消失了。一眼看到我,龙儿喊道:“妈妈,我在这里!是不是你也一下子看不到我了。你也很着急吧?”我心里很感动,立刻回应道:“妈妈刚才想事情,随便溜达了几步,到那边去了。没事,你继续玩。咱们十五分钟后回家。”龙儿痛快地答应了,开始安心地玩起来。我知道他刚才展示的慌张和不解肯定是儿时有过的,我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对自己说:“我收到了。”记忆传递给我的信息,我收听了,我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又多了一份理解。从此这类记忆便不再出现了。
有一位浩途资深会员曾带着九岁的女儿出去做客,她在众人面前要求女儿做一件事,被女儿不耐烦的拒绝了。当时有人便批评她女儿怎么可以这么对妈妈说话,这位浩途资深会员淡然一笑说:“肯定是以前我这样对待过她。”这是另外一种记忆再现,也是我们每位父母迟早都会面对的,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孩子,将教会孩子今后如何对待我们。
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大多数时候也是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态度。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唯有带着觉察,及时拥抱记忆的表达,才有可能不再重复被育过程的不当和暴行。
宝妈有两个儿子,当哥哥上小学时,弟弟才一岁多一些。一天晚上,六岁的哥哥和一岁四个月的弟弟在床上蹦跳,一不小心,哥哥把弟弟的鼻子碰流血了。
宝妈很紧张,好不容易把弟弟处理好了。没一会儿哥哥又跑过来了。非常紧地抱住弟弟。弟弟不喜欢被这样紧紧抱着,害怕得哭了起来。
宝妈力争温和地告诉哥哥快放开弟弟,可是哥哥却抱得更紧了,弟弟也哭得更凶了。
终于宝妈怒了,朝着哥哥的屁股打了几巴掌。哥哥大哭着松手了,同时大声抗争着:“妈妈打人了!打人需要去门外思过!”宝妈怒气冲冲地瞪着哥哥吼道:“你搂着弟弟不松手,他很害怕,你这样算两倍的打人,你更要去门外思过!”
这时候宝妈从哥哥的眼中看到一丝恐惧闪过,好熟悉,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后来宝爸的介入,事态才平息下来。
夜深人静的蚨,宝妈开始回想那一闪而过的恐惧眼神。这个场景多么似曾相识。哦,那是自己儿时面对愤怒的爸爸时恐惧的眼神!
宝妈的原生家庭里有五个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很害怕爸爸。每次吃饭的时候,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那句话说错了惹怒爸爸,他瞬间就可能掀翻桌子,那全家人都甭想吃饭了。宝妈每次单独遇见爸爸,都像老鼠见了猫,想逃。
已经成人的宝妈,从来不觉得可以向爸爸倾诉自己的烦恼,各种重大事项也压根没打算征询爸爸的意见。每次打电话回到家里,只要是爸爸接了,她一定会说:“我妈呢?打电话给我妈。”
宝妈意识到,愤怒的成人对面只能出现恐惧的小孩。
她叩问自己:我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我可以预见如果这样下去,我的孩子们和我的联结也是断的--他们可能会孝顺我,但不会信任我。
这根接力棒,还要继续传下去吗?
不!
宝妈心中升起这个答案的时候,头皮一阵紧绷,她感受到急迫性,同时她的心里热乎乎的。她知道孩子们的出现是来助她成长的,她将义无反顾地在育儿先育已的修行路上继续走下去!
所有记忆的表达都是来助力我们成长,成就我们的生命走向完整和绽放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有机会矫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