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并认可孩子的改变

如何理解并认可孩子的改变

2016-06-07    12'36''

主播: 獾的礼物

359 10

介绍:
通过对比发现,不管是在咨询中,还是平时与小孩玩耍,我都特别容易被孩子的细微改变所打动,内心很愉悦,会很兴奋地回应孩子。可是,有些人对此却无动于衷,我就很困惑:这么大的改变,多值得高兴呀? 慢慢的,我明白了,其实,我眼里的“很大的”改变,在其他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比如,孩子平时回家都是先看电视、吃东西、玩耍,某一天,他回家就先做作业。这个变化,在我看来,非常不简单。可是家长的反应,往往是满意中带着淡定,认为不过是调整了几件事的先后顺序,转而又说:就这一次而已,谁知道以后能不能保持呢?在我看来,如果这样看待孩子的改变,孩子后面继续保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表面上看,孩子只是调整了一下顺序,这是我们都能看到的。那么,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入孩子的“后台”。 我常常沿着孩子的状态,去猜测这个过程。比如,一个孩子,回家先看电视、吃东西、玩耍,这肯定是他喜欢的状态,也是习惯性的安排。但是,孩子很可能在这些事情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做作业的时间很紧张,这也会招来父母的批评。另外,就算父母不说,作业时间不够,孩子也难免有轻微的自责,说不定也曾暗下决心,明天一定得早点!可是,到了第二天,玩的兴头又占了上风。等玩过了头,又难免自责、慌乱。这样日复一日,孩子生活在父母批评和自我挫败的氛围中,渐渐的,就陷入了一个想改变又管不住自己的泥潭中,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绝望。 那么,总有一些因由,促使孩子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可能是不想再听到父母的唠叨,也可能是不想生活在后悔和自责中,还可能是被老师批评了,或者羡慕同学的好成绩……终于在某一天,孩子尽全力抵制电视、玩耍的诱惑,逼迫自己坐在了书桌前,这便是我们看到的改变。当然,在此之前,说不定还经历过很多不成功的尝试。这才是开始,做作业的过程,电视、玩耍,还像个“魔鬼”一样,在诱惑他。孩子必须克制住这些愿望,一直坐在书桌前,并坚持把作业做完。作为一个资深的淘气鬼,我深深理解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顶住了电视和玩耍的双重诱惑,做完了作业,不但会长出一口气,还会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战胜了无数诱惑的“小恶魔”,超越了从前的自己。此时此刻,终于可以“挺起腰杆做人”,坦然地看电视、玩耍,父母问起作业,不再羞愧难当,而是理直气壮地或者还假装轻描淡写地说:写完了。其实心里早已得意洋洋。 在这样的状态,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呢?他肯定特希望父母注意到,“写完了”三个字的背后,是怎样的挣扎与克制,希望有人能理解那份战胜自我的愉悦,希望有人明白,这个改变是多么来之不易。 在孩子的“后台”溜达了这一圈,对孩子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兴奋,如果一个孩子有了这份动力,那么,他今生都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曾涌动着这股力量,关键是,我们为此做了什么?我们是在增进这股力量,还是掐灭这股热情? 我们不妨再次进入孩子的“后台”,如果父母对他的改变无动于衷,认为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孩子必将跌入巨大的失望中。还有的家长,马上循循善诱:恩,今天很好,不过,一天这样不算什么,要天天这样才是好孩子!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孩子看来,这样的父母,是多么“贪得无厌”啊:我好不容易才做到这一次,你马上让我天天这样,还让不让人活呀?算了,我还是先看电视玩耍吧,大不了就被你批评两句呗!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别再指望他继续保持了。 相反,如果我们因为理解了这个过程,而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表示欣赏,就是对孩子的巨大鼓舞。如果我们能不着痕迹地说出孩子最想听的话,那效果就更好了。比如:那么好看的电视,你都忍着没看,而是先做了作业,真不容易!或者问:做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起电视和游戏啊,想玩的时候,你咋办呢?做完作业,是不是特轻松?类似这样的问题,正是孩子最想谈论的话题,也是孩子最想展示自己的地方,接着聊下去,便不再是简单的夸奖,而是一次愉快的亲子沟通。 当然,这时候切忌“乘胜追击”,千万不要对今后提什么希望、要求,那样又变得贪得无厌了,孩子会感觉,你对他今天的表现,虽然满意,但不是百分百满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今天的改变上,至于日后怎样,那是孩子选择的事情。他有了战胜自己的成功经验,后面再复制这种成功,就容易多了。 可以预想,孩子的改变总是曲折反复的,一次做到已经很难,他未必能次次做到。他做不到的时候,我们还是愿意进入他的“后台”,去理解这个路径,并付出信任与等待。孩子踉踉跄跄走过这一段,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周围的人,都觉得我特别善于调动孩子,很平淡的话,我说出来效果便不一样。我想,秘诀只有两个字:真诚!虽然很多人认可我的技巧,其实我心里不大看重这些,真心为孩子高兴,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振奋,比任何花哨的技巧都有用,有了这种状态,随便从哪个角度说几句,孩子都会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