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波特》可以算是一本教会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书。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内涵都算不上复杂。3
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与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通过观察、学习以及收集旁人的反馈来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小狗波特找到自己位置的过程是这个过程的形象再现。在狗窝的时候,波特听到了同伴们的远大志向,比如“要去看管牲口”“要保护我的主人,赶走坏人和小偷”,直到波特终于告别狗窝、来到马丁家时,他还没有想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但是,他迫切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想告诉马丁他是有用的。
不过,就像这个世界不会主动告诉孩子该成长成一个什么模样,马丁也没有给波特任何明确的指示。波特当然不明白马丁希望他做什么。这个时候波特很茫然,他只能参照同伴们的远大志向上蹿下跳,又是让牛儿排队,又是逮母鸡,又是冲着马儿大叫。他只想着要帮助马丁、保护马丁,可是不对不对,都不对!他收集到的反馈是负面的。
这个时候你可能恨不得跑进书里告诉马丁:“嘿,别这样,波特是好心的!”可是如果你变成了马丁,波特变成了你的孩子呢?当他在尝试变成一个“有用”的人却帮了倒忙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像马丁那样态度越来越严厉、火气越来越大呢?多半会的。
波特是执着的,在受了一天的委屈之后,他还是想和马丁在一起。当他被马丁的车甩在后面之后,他没多想就拼命追了上去……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特别酸,就会想:这只小狗该是多么的无助与迷惘,也许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多想向马丁证明自己,让马丁需要自己啊!44
不知马丁是不是理解了波特,他终于让波特明白了他的需要——那就是在长夜里相互偎依,什么都不用多做。
马丁需要波特,波特需要马丁,他们彼此需要与被需要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波特”抚慰我们的心灵,那“波特”可能是一只狗,可能是一只猫、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地方、一本书、一杯茶。我们也被另外的一个人,或者一只猫、一只狗需要着,就如同马丁和波特的关系。
愿读这个故事的孩子像波特一样孜孜不倦认识自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位置;愿陪孩子读这个故事的大人耐心等待孩子探索出自己的位置,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提示;愿我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波特”并成为另一个人的“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