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唐 孟浩然) 普通话诵读

春晓(唐 孟浩然) 普通话诵读

2018-02-18    00'26''

主播: 我爱斯文

90 1

介绍:
方明诵读 (声音来自“语文吟诵教学平台”,更多资源请关注“我爱斯文”微信公众号) 在诗文当中,出现上声韵和上声字,通常表达婉转温柔的情绪。 比如“春眠不觉晓”,这个“晓”是韵字,应该拖多长呢?按照吟诵的习惯,一般要拖整句的一半那么长,就是前面四个字加起来多长,这个“晓”字就多长,一读起来,“春眠不觉晓~~~~”,这样一来,上声的温柔婉转的感觉就出来了,你就可以感知到,作者对于这个春天的早晨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个韵的拖长,就只是几个字义的组合而已,只是表达了春天的早晨睡过头了的事实,却没有任何感情,丢失了太多的言外之意。 “处处闻啼鸟~~~~”,他对这些鸟儿是什么感情啊?喜欢啊,可是现在还有的人说,《春晓》是诗人在早晨起来,被鸟叫声吵醒了。怎么是吵醒的呢?难道还要提着枪去打鸟儿?那是喜爱的感情啊。只有把韵字拖长,上声的感觉出来了,让读者关注到了,这句诗的意思才能出来。 “夜来风雨声”,你看,多无情啊,没有了上声韵,变得那么没有感情,“花落知多少~~~~”,他对那些花怎样?是那么的珍爱可惜,是吧?上声韵为这首诗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当然,要真切了解这首诗,还需要了解意象系统,比如“春”喻青春,“鸟”喻生命,“风雨”喻险恶,“花”喻青春,以及了解儒家思想,比如人生只有一次的人生苦短思想等等。 声韵是一个门,由此进才能看到诗歌的全貌。刘大櫆说“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 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说法,叫“上声高呼猛烈强”,这是明朝传下来的一个口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个口诀,三句都是对的,就这句“上声高呼猛烈强”是有问题的。上声的起源是细小亲密之意,不是高呼猛烈之感。但是这个“高呼猛烈”的说法是怎么出来的呢?它其实是上声的一个变异现象。 上声的基本趋势是向上,但是它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在下面准备一下,或平拖或下降,然后再上升。为什么要准备一下?因为它要告诉你,“那不是我真实的声音,那是我捏着嗓子跟你说话”,所以是模拟幼儿的感觉,因此才有细小亲密的意思。我们跟小孩说话都是这样的,都是捏着嗓子往上提,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底下的这个准备,直接向上,那感觉就是好像你本来就是这么高的声音,就失去了模拟的涵义了。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 关注“我爱斯文”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吟诵资源!